第(1/3)頁
首先是這個月,由中日合拍,旨在慶祝中日邦交正常化十周年的電影《敦煌》在日公映。
這部由德間書店以“大映”公司名義投拍的電影,是根據作家井上靖的改編的巨作。
總投資達到了日本影史上史無前例的四十五億日元,按此時的匯率計算約相當于數億人民幣。
為此,中日兩國的工作人員歷時數年,專門在華夏的敦煌建立了一座占地1.27萬平方米,仿宋沙洲城的古城。
如此巨大的投資,只能說是日本泡沫經濟時代才能出現的奇跡。
不過電影拍出來大場面確實很震撼,電影票房也很驚人,單周票房就高達二十多億円。
這個數據完全碾壓任何一部日本出品的電影,就連投資高達二十億円的《摘金奇緣》也遠遠不如,注定是今年的票房冠軍了。
于是寧衛民和松本慶子一方的勢頭就遭遇了遏制。
他們的《摘金奇緣》劇組,剛剛因為戛納獲獎再度帶起來的有關熱度,不湊巧的被取代了,熱度迅速消融。
就連當下的華人之光——本年度剛剛獲得金球獎提名的尊龍,和風頭正盛已經準備和美空云雀同臺演出鄧麗君,他們都沒能給《摘金奇緣》的熱度吊吊命。
還有上一周寧衛民剛剛拿到松竹院線上映的《中華英雄》,原本還不錯的票房勢頭也受到了影響。
不算是一落千丈吧,但有望達到七億円票房的預計目標應該是實現不了了,頂多摸著六億円的邊兒。
這樣的話,按照寧衛民一千萬港幣的買片成本,和四六分成的比例,他也就能賺個三千萬日元而已。
這點收益還真是有點雞肋,只能寄希望于錄像帶市場找補點利潤了。
總之,現在的日本,舉國都陷入了一場敦煌熱中。
這個夏季,日本映畫界所有的光芒注定都是屬于德間書店和“大映公司”的。
日本“五大”中除了擁有院線的東寶和松竹還能沾沾光之外,其他的兩家東映和日活就只能饞兮兮的看著。
要說寧衛民腦子還不算慢,見日本“敦煌熱”興起,他一下子就想起去年國內剛上映的一部同樣充滿西域風情的電影來。
這是一部由港城嘉民娛樂有限公司和華夏電影合作制片公司聯合攝制的大型動作片。
是繼《木棉袈裟》后徐小明在內地拍的第二部電影,名叫《海市蜃樓》。
這部電影取材于衛斯理系列之《虛像》,故事具有很強的傳奇色采和異域風情。
本片取景十分講究,導演徐小明花血本深入XJ的河谷和沙漠,拍出了絲路遺跡,在當時的觀眾眼中只是畫面就值回票價。
即便以寧衛民這個穿越者的眼光來看,這部電影也相當出色。
那是要特效有特效,要動作有動作,要場面有場面,要情節有情節,要人性有人性,兼具探險尋寶角、逐競賽各種豐富元素,更難得的拍出了西域風情和西片氣魄,屬于華語片里極為少見的優秀電影,都很難給其歸類。
而且也正因為這部電影,我們的國人不但被科普了關于“海市蜃樓”現象的光學原理知識,也真正記住了另一個功夫片演員——于榮光。
所以寧衛民立刻想到,為什么不把這部電影給弄到日本來公映呢。
要是順利的話,正好趁著《敦煌》這部電影的熱度,把咱們國產片在日本也賣個好價錢。
只可惜,寧衛民想的是挺好,可具體接洽卻并不順利。
這電影畢竟是合拍片,大陸和港城各自可以在自己的本土市場隨便公映,但海外市場就得合計著來了。
華夏電影制作公司沒辦法做這個主,必須征得嘉民娛樂有限公司的同意才行。
而徐小明一開口就給寧衛民報了一千萬港幣的價格,這就讓寧衛民就不好辦了。
這也就是說,這部電影必須在日本賣出那部《中華英雄》的價格,寧衛民才算小賺。
可問題是,那部電影是李聯杰主演的,自帶流量和粉絲啊。
那徐小明和于榮光又如何能跟他比呢?
寧衛民要給出這個價格,肯定就成了冤大頭,需要冒不少的風險,那怎么成?
寧衛民自然就要討價還價,但饒是他把嘴皮子磨破,又談了好幾次,對方也不接受他給出的六百八十八萬的吉利數,堅持索要一千萬港幣,居然一點也不肯降價。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