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國人想的比較簡單,企業賣給我就是我的了,我怎么干,如何經營,今后與老東家再無關連,也無權過問,買賣雙方只要關注具體交易價格就足夠了。
但日本人不是這么想的,而且他們的腦子比較軸,往往有些所謂的堅持不會輕易放棄,喜歡提出許多額外的附加條件來。
比如希望接手人做出擴大經營,維護好品牌的保證,還要保障現有員工的福利。
像寧衛民當初買下六本木的惠文堂書店時,那家書店的繼承人,就提出要寧衛民繼續經營書店,而且要聘用兩個員工,直至他們學業完成為止的附加條件來。
要不是寧衛民圖的是地產升值的利潤,篤定了六本木的地價很快就要猛漲。
他不想夜長夢多,才一口答應,估計這事兒當時就黃了。
那個認死理兒的業主,未必肯賣給他。
所以要是打個貼切的比喻,誰要想買日本人的企業,這個過程其實很像相親討老婆。
必須得有耐心,先接受對方各種問題的盤問調查。
先得回答讓對方滿意,才會有后續。
等到培養出一定的信任和感情基礎,還得有一定經濟實力,答應對方各種層出不窮的具體條件,這樣最后才有可能成功。
不得不說,確實比較累。
而日本人的這種堅持,其實在大多數的華人眼里甚為奇葩,總有一種日本人太過傲嬌,是既想當婊子又想立牌坊的感覺。
甚至哪怕在企業陷入經營逆境里,想單純靠錢打動日本人也不容易。
像幾十年后的郭臺銘買夏普屢遭波折,經歷了很長時間不知多少次談判,才好不容易談成,就是一例。
當時的夏普可是連年虧損,都快要破產了。
可就是慘成這樣,有一段時間夏普公司甚至因為雙方對合作理念不同,而拒絕和郭臺銘接觸,就足以說明日本人的花崗巖腦殼是多么冥頑不化。
軸起來寧可破產,也不賣掉。
何況現在又是日本經濟最景氣的時候,日本企業大多不缺錢,這種情況就會更嚴重。
甚至反過來,這個時候的日本人倒是很喜歡用錢去砸外國人,用粗暴任性的辦法去并購他國企業,并隨之附送一種高高在上的鄙夷呢。
不管怎么說吧,日本人是精也好,傻也罷,究竟是執拗,還是堅持,這到底是不是兩國文化的差異,或者應該歸結于日本的民族特性,都沒關系。
反正這些事情都足以說明日本人的企業并不是百貨公司,有錢就能買到想要的一切。
而且具體到《平凡PANCH》這本雜志的交易上,困難恐怕還要更多一點。
因為首先一個前提就是《平凡PANCH》的停刊并非是因為單純的財務問題。
哪怕每期的發行量已經從百萬退減到不足五十萬,也依然在盈利。
而且MAGAZINE HOUSE出版集團還有那么多出色的雜志,頭牌雜志《平凡》的銷量都要突破三百萬了,其余發行量在百萬以上的雜志不下五份。
對這樣的出版集團想僅僅用金錢就搞定,那屬于癡人說夢。
人家不缺錢哪!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