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竇家-《九重紫》
第(1/3)頁
竇昭的祖上,是個家無恒產的挑貨郎,機緣巧合,娶了鎮上一家商戶人家的丫鬟為妻。他用妻子陪嫁的十兩銀子在真定的北樓村買了一畝二分地,從此在北樓村安家落戶,繁衍生息。
這就是后來赫赫有名的北樓竇氏的起源。
竇昭的太祖父十歲就在母親老東家的綢緞鋪子里做學徒。十四歲出師,二十歲就成了綢布店的二掌柜。東家想把自己女兒的貼身丫鬟嫁給他,他不想自己的子孫后代一輩子轉著東家轉,想娶鎮西窮秀才的女兒郝氏為妻。
二十一歲的時候,他用自己省吃儉用積攢下來的八兩銀子做聘禮,娶了郝氏,丟了二掌柜的差事。
他帶著郝氏回了北樓村,接過了父親挑貨的扁擔,還有父親一輩子勤扒苦做置下的三十畝良田。農忙時種地,農閑時走鄉串戶。
次年夏天,郝氏給他生了個大胖小子。
他在村頭遇到了一個收棉行商。
真定府種棉花。
收棉行商想找個熟悉本地農戶的人幫他收棉花。
父親毛遂自薦。憑著在綢布店苦練出來的本事,眼睛一瞥,就知道棉花有沒有摻假,手一拎,就知道棉花有多少斤,還能打算盤會記帳。
夏天過去,除了事先約定的酬勞,收棉行商另外打賞了竇昭太祖父十兩銀子,并且和他約定,明年這個時候再找他來幫忙。
到了冬天,竇昭的太祖父走遍了真定縣的十里八鄉。等到了來年的夏天,哪家種了多少棉花,棉花是好是壞,棉戶為人是否好打交道,清清楚楚;收棉、過秤、算帳、入庫、做帳,絲毫不錯。那行商只要搖了扇子坐在樹蔭下喝茶就行了。
“看樣子,有我沒有都是一樣的,我在這里還要開銷住店、吃飯的錢。”行商笑著和竇昭的太祖父商量,“我有個主意。我先預支你一部分錢,你自己收棉花,然后把收的錦花送到我那里,憑棉花的優劣我們結算。你覺得如何?”
竇家就是這樣,靠收棉花起的家。
等到了竇昭的高祖父手中,竇家的人把從真定、獲鹿、元極、平山、行唐等縣收到的棉花販到江南去,換了江南的絲綢賣到四川,再把四川的藥材運往京師變成銀子,打了新式的首飾賣給真定府的達官顯貴。
竇昭的高祖父只用安安心心地讀書,考取功名就行了。
只是他懸梁刺股也只考中了一個秀才。
但這并不妨礙他娶了隔壁行唐縣安香村趙舉人的女兒為妻。
趙家和竇家可不一樣!
人家是有族譜的。
家中雖然只有一百二十畝地,但人家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周穆王時期。而且“趙”還是前朝的國姓,趙家祖上是改朝換代的時候從舊都卞京搬到這里來的。
安香的趙氏,也是竇昭的外家。
竇昭的高祖父和趙氏成親之后,生了兩個兒子。長子竇煥成,次子竇耀成。
兄弟倆從小就聰慧過人,跟著外祖父趙舉人讀書,及長,送至京都的國子監進學。
至德十三年,兩兄弟同時金榜提名。
哥哥二甲第三名,弟弟二甲三十七名。
竇家至此真正地富貴起來。
之后哥哥考中了庶吉士,留在了翰林院,在行人司觀政。弟弟則外放南昌府的進賢縣做了一名縣丞。
竇昭的高祖父到底福淺,風光了沒幾年,就駕鶴西去了。
死的時候,兩兄弟都不在身邊。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景谷|
准格尔旗|
大同县|
缙云县|
安仁县|
萝北县|
宜州市|
天台县|
康定县|
固阳县|
武定县|
沙坪坝区|
景德镇市|
嵊泗县|
隆昌县|
旬阳县|
达孜县|
登封市|
库伦旗|
铜鼓县|
九龙县|
普安县|
大姚县|
辽阳县|
青州市|
剑河县|
屯留县|
颍上县|
溆浦县|
文水县|
奉化市|
灌阳县|
高陵县|
定结县|
华坪县|
湘潭县|
资溪县|
东阳市|
遵化市|
赞皇县|
江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