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而最不待見邴清婉的人,就屬禹紹的愛慕者們了,門中愛慕禹紹的女弟子可不少。 以前原身還在的時候,倒沒人敢說什么,畢竟在眾人看來,原身和大師兄禹紹也算是青梅竹馬,并且身份也般配。 所以那些愛慕禹紹女弟子,雖然有些妒忌原身,卻沒有多少不服氣,頂多會在心里酸一下罷了。 但是換成了邴清婉,心里不服氣的人卻不少,都認為她配不上禹紹。 好在七曜門門規(guī)森嚴,門中的弟子即便瞧不起邴清婉,也不敢明目張膽地欺負她,頂多在背后議論一下罷了。 不過邴清婉又不是瞎子,自然看得出這些人看她的眼神有些不善。 若她是個心態(tài)闊達的人也就罷了,偏偏邴清婉本身是一個心思比較敏感的人,導(dǎo)致心情難免有些壓抑。 其實這件事和原劇情中還是一定的區(qū)別的。 在原劇情中,因為原身的三番四次的作死,充當(dāng)了惡毒女配的角色,以至于眾人對邴清婉挺同情的。 并且因為有了原身作為對比,眾弟子對于邴清婉的印象挺不錯的,覺得她心地善良、脾氣好,被原身那么刁難都沒有發(fā)作過。 而原身的最后一次作死,還無意中害得邴清婉出了事,雖然……原身也不是故意的。 但原身把邴清婉趕出七曜門,才會導(dǎo)致她出了意外,這也是事實。 這大概便是‘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原身在事后也挺后悔的,畢竟她本質(zhì)上并不是什么真正惡毒的人。 不過事已至此,原身即便再后悔也沒用。 在邴清婉死后,不僅禹紹恨上了原身,就連其他人也對原身沒了好感,原身落了個眾叛親離的下場。 不過說句實話,禹紹直接廢了原身武功的行為,雖情有可原,卻也有些過了。 畢竟邴清婉那么容易被她‘趕’走,與她本身心思太過敏感、自尊心強,也有一定的關(guān)系。 若是邴清婉當(dāng)時能暫時忍一忍,等禹紹回來再向他告狀,而非一時沖動離開七曜門,也不會出那樣的事。 這樣說可能有人會替邴清婉抱不平,認為這分明是在狡辯,但這是事實,只能說雙方都有錯。 不止她們有錯,禹紹也同樣有錯,因為事情的起因本身就因為他。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