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吐蕃這里地處偏僻,常年戰亂分裂,才統一不久,民風相當不開化,甚至保留著幾分奴隸社會的影子,所以在這里窮苦百姓的性命相當不值錢,這也是松贊干布不在乎那四萬俘虜的原因,反正大唐打不上來,吐蕃沒必要因為四萬百姓賠光了家底,吐蕃又不用這四萬人來守城。 不過這樣的招式,侯君集也有辦法,直接將四萬俘虜押送進劍南道,常年罰作苦役奴隸勞作。 而侯君集的大軍并沒有撤出劍南道,反而趁此吐蕃虛弱不堪的機會,向前推進了百里,按照杜少清的規劃,每天推進百里,如果出現士卒嘔吐不適應等等癥狀,就撤下那些士卒下來休息,輪番換狀態好的士卒去推進邊境。 這樣下來慢慢蠶食吐蕃邊境,等于是不用他們開口割地賠款,我們自己去占地,而占地的最終目的,就是練兵,如果將這幾萬大軍訓練的不再出現高原反應,那時候就是吐蕃的末日。 侯君集當時聽得兩眼放光,如果這事真的能行,那自己就是滅國大功,解決了幾百年來中原王朝的西南隱患,史書上都有自己一筆。 所以他決定鋌而走險試一試,反正現在松贊干布就跟驚弓之鳥一樣,手下只有一萬多沒了戰斗力的殘兵敗將,不怕他識破意圖打過來破壞。 當然了,這一切都需要跟朝廷匯報,因為幾萬大軍的后勤,必須由劍南道來出,所以侯君集跟朝廷寫了請命奏折,并且委托杜少清快點回長安,幫忙在陛下面前斡旋,這也算是兩人的一種合作。 皇帝看完了侯君集長長的奏折,一個人在議政殿內來回踱步,平心而論這樣的謀劃如果能成,絕對是一勞永逸的,可是眼看已經入秋,沒幾個月就入冬了,前線不可能再開戰,如此將長安過去的幾萬人丟在吐蕃,合適嗎? 沒錯,皇帝沒有想過調回侯君集,他想的是支持侯君集滅國建功,并且準備召集人馬商議,就近調兵,比如用劍南道的兵力,換回長安去的大軍。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