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太宗皇帝登基之后,因為得位不正,口中從來沒有說過削藩兩個字,但是卻實實在在的做了。 此事王文將這塊遮羞布拉開了。 這一件事情不管如何,王文恐怕都不能在都察院待下去了,外放是最輕的。 朱祁鎮(zhèn)說道:“王卿,此言差矣。張忠遺折之中說的很清楚了,大明藩王從此分內(nèi)外,大明兩京十三省,所封之藩王,一切如舊,但是在兩京十三省之外所封的藩王,才有領(lǐng)兵之權(quán)。但也受節(jié)制。” “況且,此一時彼一時也,正如太皇太后所言,些許陳年往事,就不必再提了。朕連建庶人都赦免,關(guān)于靖難之間的是是非非,就在此處畫上句號。” “朕信得過諸位叔王。” 朱祁鎮(zhèn)想了想說道:“傳令,以方孝孺等建文忠臣后人,一律赦免。并加以追封。” 太皇太后聽了,微微皺眉,心中卻微微一嘆,沒有多說話。 其實有一件事情,朱祁鎮(zhèn)不知道。 太祖年間,將藩王世子都聚集在南京讀書,但是仁宗皇帝,漢王,趙王都在。 太祖皇帝最討厭漢王,卻喜歡仁宗皇帝,只是嫌棄仁宗皇帝體胖,但是仁宗皇帝與當(dāng)時僅僅是世子的建文帝,交情不淺。 但是交情歸交情,該下手的時候,兩邊誰都沒有手軟。只是仁宗皇帝午夜夢回,未必沒有想感嘆過建文之死。 只有太皇太后這個枕邊人知道。 太皇太后知道,朱祁鎮(zhèn)這種表態(tài),其實是一種讓步。 其實大明朝士林之中,一直有同情建文的風(fēng)氣。太宗皇帝一輩子不管是多少功業(yè),都洗不清這個污點(diǎn)。 所以,解縉的冤案有人奔走,但是方孝孺的冤案,卻沒有一個人敢說話,但是江南士林之中,并非沒有同情之心。 方孝孺平反昭雪。其實是對太宗皇帝一種否定。當(dāng)然了,太宗皇帝面子,還是需要照顧的,所以方孝孺等人各種評價之上,大抵還要為尊者諱。 不過,即便如此,對南方士林來說,也是一個重大利好。 朱祁鎮(zhèn)之所以做出這種決定,也是知道。這一件事情是擋不住的。 即便他不做,將來的皇帝也要做。 因為大明士林之中,很多人都是號稱從道不從君。方孝孺等人忠于建文帝,在儒家道德上是沒有錯誤的。 一直否認(rèn)下去,反而傷害自己的統(tǒng)治基礎(chǔ)。 特別是現(xiàn)在。文臣勢力坐大,發(fā)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既然此早要做的事情,就當(dāng)做籌碼扔出去吧。 “陛下圣明。”楊士奇聽了朱祁鎮(zhèn)話,立即說道。 隨即下面的文臣全部大聲高呼:“陛下圣明。” 成國公見這情況,低聲嘀咕道:“算了,方孝孺也算一個硬骨頭。” 靖難集團(tuán)對方孝孺等人的方案其實并不是多情愿的。只是張輔壓著,不好說話而已。畢竟如果方孝孺是忠臣,他們是什么?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