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繆嘉蕙入宮后,因慣于官場世故,又加之她唯喏承上、和氣對下,很快便博得上至后妃、下至宮監的一致贊賞,尊稱她為“繆姑太太”、“繆先生”。 慈禧也對繆嘉蕙厚禮有加,賞三品服色,每年支俸白銀兩千八百兩,且免其跪拜。 后又升為三品“女官”,追加白銀一萬兩,并賜“紅翎”一頂,常令繆嘉蕙侍其左右,隨時教她畫畫,或為她代筆作畫,并將其代畫的花鳥蟲魚、山水條幅、人物扇面,賞賜給寵臣親宦,代書的“福”、“壽”、“祿”、“龍”等斗方大字,掛于宮殿之內。 相傳繆嘉蕙代筆作畫十分勤奮,自她代筆作畫之后,諸大臣家皆有慈禧所賞花卉扇軸等物。 繆嘉蕙除了經常為慈禧代筆、教慈禧作畫外,由于她通曉文墨,談吐有致,慈禧閑的沒事就召其入寢宮,并賜坐地上,兩人談古論今、以解寂寥。 光緒二十年(1894年)適逢慈禧六十壽誕,凡大臣奉贈壽禮,“皇太后”一律以繆嘉蕙創作的“御筆之寶”回賞,并在字畫上加“萬歲”二字。 由于數多量大,一些不知內情的皇親國戚,難免狐疑起來:慈禧哪有這等精力?通過多方打探,方才得知原來是繆嘉蕙這個人“代筆”。 作為宮廷畫師,尤其是慈禧的代筆者,繆嘉蕙縱然能書善畫,但平日里她不能盡情揮灑自己的藝術才情,她的每幅作品均需遵從慈禧的授意,蓋上皇太后的玉璽,因此不得隨意任性,更不能標新立異。 以今天對繆嘉蕙的了解來看,她的書法溫婉流利,尤其是小楷,秀健俊逸、超凡脫俗,在繪畫方面,顯然受到了明末清初大畫家惲南田、鄒一桂的影響,所畫以翎毛、花卉為佳。 新華夏成立前,徐悲鴻先生曾多次感嘆,并在《申報》上撰文說:在近代畫史上,繆女士無疑是一顆才華閃爍的明星,因種種歷史緣故,將她一棍打死,以至人存名亡,既是天大的冤枉,亦是藝壇不應發生的悲哀。 慈禧死后不久,繆嘉蕙就離開了皇宮,居住在什剎海附近安度晚年。 而這幅《福壽雙全》,應該就出自繆嘉慧之手,在慈禧晚年所做。 拍賣師正在臺上介紹慈禧的畫作經歷,在他口中,慈禧的字畫都是一絕,藝術造詣不次于近代藝術大家。 林劍聽得是連連搖頭,不過他也沒放聲,而是不動聲色的將號牌攥緊,這是他今晚到目前為止最想得到的拍品,他準備發力了。 “起拍價100萬,每次加價不小于10萬,現在開始~” 拍賣師照例說完規則,喊了開始,奇怪的是現場竟然出現了短暫的沉寂,大家似乎對這幅‘慈禧’的《福壽雙全》沒多大興趣。 林劍拿著號牌也有些手足無措,舉還是不舉? 趙亮奇怪道,“怎么了賤哥?為啥不舉?” “我有點懵,讓我等等看看情況~” “不會流拍吧?” “流拍才好呢,我就可以去議價了~” 所謂議價,實際上就是私人洽購,又稱私下銷售,藝術界稱為二級市場,最初由諸如紐約的高古軒畫廊等主要商業美術館控制。 在拍賣行,私人洽購和公開拍賣似乎成為兩種截然相反的交易行為,公開拍賣顯得非常正義,有堂而皇之的存在理由,像正室,而私下銷售非常沒有地位,像妾。 公開拍賣很好理解,就是在拍賣行的組織下,在公開的拍賣場地中,由拍賣師主持,諸多競買人舉牌競買,最終落槌成交,為賣方和買方促成交易的行為。 而私下洽購則是關起門來,拍賣行、賣方、買方,通過談判、協商,最終達成交易的一種行為。 私下洽購關起門來不讓公眾參與的特點,似乎有悖于拍賣行倡導的公開透明的理念,有可能導致黑箱操作,尤其是在缺乏信任機制的拍賣業界,很多人認為關起門來私下協商就一定意味著是洗錢、做壞事。 但其實私人洽購也可以叫做談判銷售,通過商議、協商,被應用于賣方和買方之間的商品或者服務的交換,解決個人之間或者組織之間的沖突,這是一個決定過程,當一些問題無法通過單邊行為解決時,就需要雙方或者更多的參與者持續溝通。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