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像新華書店、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還有美術出版社、文物出版社這類現代化的出版社一個接一個地不斷涌現,可以說,琉璃廠的手工制作出版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對了,王冶秋氏曾經寫過一本《琉璃廠史話》,其中有提到,解放以后,由國家出面開始收集、整理失散的古書時,琉璃廠的書商們再次運用祖輩傳下來的經驗,為國家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珍貴的古書,與其由私人珍藏,不如存放在圖書館服務于更多有需求的人。 那個年代,能夠跟著國家吃飯,絕對比經營著半死不活的書店有前途,于是很多在琉璃廠從事有關書店工作的人,便趁機變賣了店鋪,轉為協助大學或圖書館收集或尋找古書。 有了這段歷史,才有了現今的琉璃廠完全是字畫、古董、篆刻、文房用品的天下。 比如松竹齋或清秘閣等店鋪,在清朝末期是很有名望的,這些店鋪一般也做文房用品的生意,而且都是用料珍貴的高檔品——詹大有或胡開文的墨、賀青蓮或李玉田的毛筆、陳寅生的銅刻、周全盛的折扇,無一不是名家之作,換句話說,沒名沒號的東西也如不了這些商人的法眼! 當然,能夠在這里消費的也不是一般人,看過魯迅日記的都知道,魯迅似乎每年都會到琉璃廠購買文物或碑帖。 不過,琉璃廠也不是一帆風順的,當年也有過極速衰落的時段,那是因為清朝廢除科舉制度,沒了讀書人的支持,琉璃廠的生意流失了90%,但即便如此還是勉強生存下來。 再就是清朝末期,琉璃廠也曾有難以啟齒的污點,很多商人忘記了本分,甘愿充當珍貴文物流失海外的渠道,導致國家遭受了大量的損失。 但真要論起對錯,后人恐怕沒資格評判,誰又能想到在那個法制不健全,人們只為了掙一口飯吃的年代,那些人究竟經歷了什么呢? 動蕩、惶恐充斥著當時的整個社會,有些人也是走投無路,有些人那真的是只為了錢干出這些營生。 不管如何,那些事都成了歷史,知道的意義遠勝過評論對錯! 其實早在解放前的那段時間,古玩行業就已經在琉璃廠成為主流,遠遠超過了書店行業,不過因為戰亂,有一部分古董商人帶著他們的寶貝商品逃亡至香江。 但活下來的,基本上都成了今天琉璃廠的主角,比如榮寶齋,這家老字號在制作名人字畫復制品方面,有著十分高超的記憶,如今故宮博物院在修復文物古籍時,也要時不時的聘請榮寶齋的專家幫忙,由此可見一斑。 新Z國成立以后,文物由國家統一管理,嚴禁珍貴文化遺產流向海外,但凡被認定在國內有保存價值的文物當然就不能擺放在店面里,但是,允許制作精致的復制品售賣。 具體的標準由于某些不可抗拒的原因,也就不明說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打聽一下,反正一言難盡。 同一畫家的作品,有的嚴禁帶出境外,有的則允許帶出境外,怎么形容呢?算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吧,嗯~就當真的聽!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