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境與凡境(上)-《仙路導航》
第(1/3)頁
有次一人開車長途返京,北方冬季,平原高速沿路枯燥,中途疲累但也不困,目光及遠,見地平線,忽靈光一閃,意識到地球的巨大。當時的感覺無法用語言文字描述,也許是直覺觸及到的。瞬時疲乏全消,就象充了電一樣,滿血復活,此狀態直到入京后幾小時,處理雜事中逐漸消失。那神奇的一幕,后來多番刻意去尋找,再也無法重現。
又有一次看一首唐詩: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李白的“子夜吳歌”,這首詩當然是好詩,但并非我的最愛,某一天不知怎么心有靈犀,一念間恍惚進入了這首詩描寫的意境,仿佛回到了唐朝!夢幻般穿越了過去,身臨其境。時間過去了這么久依然記憶猶新,足以采證,絕無僅有。但之后也只限于回味了。
類似的情形還有一些,身為凡人,或許隱約觸摸到了道境。
故而冒昧揣測,進到玄而又玄的境界,才能產生道德經這樣的大作。
凡人通靈實在可遇不可求。那么修煉可以超凡入圣么?
1、修道人與凡人日常生活工作無異,而時時關注靈魂。
2、修道人往往打坐,感悟天道人身。
3、修道人不會有特異功能,但身體優化,返老還童,耐力、力量、爆發力、柔韌性顯著提升,動作更協調,思維更敏捷,處世更老練。
4、得道之人淡泊名利、知行合一。凡人為欲望所控,知道而不能做到。
5、得道之人沒事可做時不覺無聊,遠離人群時不感孤獨,遭遇不測時不會恐懼。
6、得道之人一舉一動一顰一笑有板有眼,切合天道,別具韻律。得道狀態不必自言,自帶魅力光環,周圍人一見可知。
7、破碎虛空不會突破時空到另外界面,而是時時活在當下,思維入定,勘破時空之奧妙。
8、得道不會羽化飛升,但能明悟生死,預知大限。
9、長生不老是靈魂與道合一,視死如生,寄身天地而不朽。
凡人得道即為仙。成仙不足為奇,你也一定體驗過飄飄欲仙的感覺。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自我評估:今天狀態很好,或者,今天狀態不行,等等。體質天生敏感者,平時的狀態會有較大的起伏,一般人會誤以為,人的狀態,決定于喜怒哀樂的情緒,實則不然。
身體還有情緒的好壞隨機而變化,是靈魂的外顯,這里要討論的,是靈魂的內在狀態。若能時時把握到自身靈魂的狀態,這本身已經是一種境界了。
前面章節說情商,是廣義的情商,不僅僅指人際關系,也包括對自身情緒的把控。好了,下面就要來到本書最重要的觀點:靜。
“靜”是衡量人的靈魂境界的唯一標準,靈魂,處于什么樣的日常狀態,就是人的,境界。靜體現身心的和諧,靈魂的安定。
修煉是為了提升境界。響應人類下一步的進化。
進化的是情商,要提高情力。
情力是個新創詞,是指調動情緒的能力,這是靈魂之力,情商高者情力大。用文字表達總會詞不達意。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