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水泥的發現,為接下來一百年間大明整體建筑打開了新的格局。 朱由校也絕對不會知道,在接下來的一百年間,大明的建筑層面會發生怎樣翻天覆地的變化。 現在,他只知道,要想富、先修路! 沒錯,朱由校又要修路了, 上次修路,還是在上次。 首先要做的就是撥款,把全國的主干道路全都換成水泥路,而且是從偏遠地區先開始鋪路,一直鋪到京城。 最先開始這個工程的,就是帝國的遙遠邊界, 西伯利亞、安南以及烏斯藏。 這些地方都修了一條直通京師的官道,現在這些官道都將要被換成最先進的水泥路。 這樣一來,這些地區與京師的聯系更加緊密了。 軍器司也是頭一次知道水泥這么新奇的玩意, 一陣緊鑼密鼓的調試過后,總算是找到了石灰石和粘土混合的最佳比例。 既然說水泥是用石灰石和粘土混合的,比一般的石板路都要堅硬得多,那么問題來了。 軍器司的大師們就在想,要是用點什么別的玩意兒再混合一下呢? 萬一弄出來點更奇怪但是好用的東西,那可就有意思了。 水泥一經發現,給軍器司這些整個大明的各方面精英人才們拓寬了新的思路。 于是,他們開始在嘗試創新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朱由校當然是支持這種創新行為的,畢竟不能走后世我大清的死路,去搞什么閉關鎖國。 當即下諭,凡有創新者,經軍器司裁定可用,皆有重賞。 這樣一份圣諭宣示全國以后, 對各地工匠及百姓的促進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發明水泥的石匠名作貢五,如今已被記載于傳, 留名青史, 列傳詳述其發明水泥的過程。 消息傳出, 更加激發了全國各地能工巧匠們的創作熱潮。 他們發現,原來自己這些平頭老百姓,這些最底層的匠戶,也有青史留名的機會。 一時間,各種新穎物件層出不窮。 就連朱由校都不得不感嘆,華夏人民的勤勞與智慧。看來,這全都讓我大清的奴役政策給抑制住了啊。 當然也有許多濫竽充數,想要混一混賞金的。 不過,軍器司畢竟薈萃了全國各行各業的大師,但凡被他們分辨出來的,都被退回并且懲戒一番。 天啟二十九年冬。 今年已經四十五歲的天啟大帝朱由校,負手站在乾清宮西暖閣的窗檐邊上,望著窗外的鵝毛飄雪,十分唏噓。 忽然間,他有了一個想法。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