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馬蹄“嘚嘚”踏在石板路上,兩名老者也許是太老了吧,走的太慢,跟在人群最后,看著遠去的皇帝,老淚縱橫。 騎在馬上的朱由校,一身明黃色輕甲,腰間挎著帝王劍,望著這位年輕的君主,許多人都是感嘆,大明要中興了。 這是實實在在民間的愿景,就因為他們親眼見到了皇帝在鳳陽這兩天的所作所為。 宿州災荒,朝廷發下來的二十萬銀款被貪了十八萬,余下那兩萬兩也被層層盤剝,到了窮苦百姓手上,往往只是半碗摻和著砂土的稀粥。 陳策騎在馬上,也是不自覺挺直了腰板,沒說的,這種百姓自發伏跪送行的場面,實在是太過壯觀。 劉元斌不過二十出頭的年紀,見這場面,胸中好似燃起了熊熊烈火,為自己是勇衛營的皇帝親軍而自豪。 驕傲是有的,這個年紀的青壯,要是沒點沖勁兒,豈能建功立業,富貴榮華? 在鳳陽這兩日,到處都在風風火火的抓人,皇帝祭禮祖廟,反倒成了沒怎么提及的“小事”。 與往常不一樣的是,這次抓人民間沒有亂,老百姓往往只在一旁看著,拍手叫好。 那些往日橫行不法的地方豪強,十有八九都落了網。 皇帝的身影漸漸遠去,但是勇衛營騎兵的隊伍還在自南門緩緩出城,后面步兵的隊列更長。 百姓們東一句西一句的,慢慢聊了起來。 說來倒也怪,往日東林君子們眾正盈朝,飯也吃不飽,豪強們一樣橫行不法,士子們地位超然,一個個儼然都是小地主。 普普通通的士子,就連衙門的官差都惹不起,彈壓不了。 現在魏閹權傾朝野,到處濫殺無辜,將盈盈君子們殺了個片甲不留,可這朝政卻是漸好。 遼東那邊,建奴兩年未有存進,毛文龍深入敵后,登萊和天津的物資源源不斷,也聯絡朝鮮站穩了腳跟。 九邊一帶,積欠的軍餉都逐漸補發了,每月的餉銀也沒再傳出來拖欠,就連直隸、山東一帶,都在諸部補全歷年餉銀。 這事情不是在向好的方向發展嗎? 明明新科進士盧象升那批人,一個個都是素有才能的年輕后輩,江南一帶的士子們,卻說朝廷取仕不公。 看起來,東林群賢不見得是真賢,朝堂上那些所謂的閹黨,也不見得都是禍國殃民的秦檜。 不論百姓們有多舍不得,皇帝的隊伍終究還是往南去了。 走后,留下的是一個上層重新洗牌,賑災銀款真正能落實到小民百姓頭上的中都鳳陽。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