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由于時間關系,杜邱沒有再繼續研究水晶物質的微觀圖像,轉而繼續之前提純、合成程序的研究。 這段時間,杜邱已經記錄了多達數百種新材料,也包括它們的生產工藝中需要的催化劑和分子互換劑。 在現實實驗中,已經配置出26中催化劑和19種分子互換劑。 有了這些,杜邱只要將超級機器初級、中級提純程序,以及合成程序仿制出來,那么一些新材料就可以使用夢境中的科技生產了。 杜邱不是沒想過用藍星上傳統的一些方式提純或合成新材料,但是經過模擬推導后,發現成本居高不下。 這意味著,再好的新材料,由于無法大規模生產,就不能真正擁有市場前景。 比如說藍星上現在熱門的石墨烯材料,實驗室中都能夠制備,但是大規模生產就面臨種種問題。 就算是已經規模化生產的碳纖維,其實生產成本也太高了,使得它的使用重點還是在航空航天市場。 目前很多汽車廠商都想使用碳纖維,關鍵就在于把它的生產成本降下來,起碼要和汽車用的鋼材及鋁材差不多價格吧。 不然的話,昂貴的碳纖維就只能生產豪車及超跑了。 同樣的,在唐國制造業中,如果能有價廉質優的高性能材料,很多東西就不存在被人卡脖子的問題。 唐國人發展現代科技時間要遠比西方短,雖然現在已經成為全世界唯一工業門類最齊全的國家,但是基礎還很薄弱。 無論是民用工業的各種發動機、壓縮機,還是軍事工業的航空發動機、燃氣輪機等,唐國都僅僅解決了一個從無到有的問題。 在性能方面,唐國的產品都要遠比外國同類產品差很多。 舉個例子,唐國主力戰機使用的國產渦扇十發動機,在使用壽命上,就和西方同類發動機相差幾倍。 根本原因就在于制造發動機的材料性能有差距,這種基礎上存在的差距,往往需要長期的研究才能彌補。 所謂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這才是唐國工業總是有“心臟病”的原因。 再比如最近感受到卡脖子的計算機芯片制造,同樣是因為芯片材料以及生產芯片的核心設備等原因,使得唐國只能低頭。 作為工科博士的杜邱,正是知道這其中的關鍵所在,才在最開始就選擇大量記憶夢境外星文明的材料提純與合成生產工藝。 杜邱的直覺告訴他,超級機器的這種提純和合成生產工藝,絕對可以大規模生產各種材料,且成本是可控的。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