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如果再吃下大同江中下游兩岸的平原地區,也就是平壌城周邊地區,那么半島北邊最大最肥沃的兩塊平原地帶,就全部收入囊中了。
單從移民屯墾的角度看,拿到了這兩大塊平原地區,就算是拿到了整個半島北方二道的精華地區。
所以,沈器遠率領平壌全部軍民南下以后,楊振就把幾乎全部注意力轉移到了鞏固對平壌城及其周邊地區的占領上面了。
次日上午,楊振帶著衛隊,親自巡視了平壌內外城的城防。
平壌城位于大同江與普通江的懷抱之中,其東面和南面都是大同江,西面是普通江,而其北面東側則是牡丹峰,稱得上是山水形勝之地。
經過三番五次的破壞與重建,目前其內外城的城墻是沿著大同江和普通江的走勢構筑的,整體幾乎是一個直接三角形的格局。
內城不大,略呈不規則的長方形,而且就在這個直接三角形的直角位置,共有東西南三個城門,東門叫大同門,西門叫靜海門,南門叫朱雀門。
大同門外就是大同江,有碼頭,但是規模不大,需要進一步擴大。
至于平壌外城,更是幾經興廢重修,目前的外城是去年以來,沈器遠為了聚攏和安頓投奔他的大批朝人難民,以工代賑在原來被毀城墻的地基上偷摸修起來的。
外城主要區域,位于平壌內城的西側和北側。
說白了,就是為了對北和對西防御而構筑起來的。
平壌外城的面積不小,是內城的三到四倍大,眼下保留有六座城門,其中最東邊面向大同江一側的叫長慶門,向西面向普通江的叫普通門,向南面向大同江方向的叫正陽門。
除此之外,面向西北的叫七星門,面向東南的叫含球門,西南角向南開的一處叫蘆門。
門很多,但都不帶甕城。
城墻也不矮,甚至稱得上高大寬厚,但卻只是夯土墻,只有幾個城門處外面包有磚石。
至于城內的道路房舍,只有內城有棋盤式的規劃。
而面積更大的外城內里,除了幾處城門內駐兵的營地外,剩下的完全就是私搭亂建密密麻麻的棚戶區,幾乎是清一色矮小逼仄甚至半地下的蘆葦土坯房。
說到底,偌大的平壌外城只是一個半成品,或者說是一個有高大的夯土墻圍起來的巨大難民營地。
當然,楊振也并不嫌棄,不僅不嫌棄,而且轉了一圈下來,還給幾個城門改了新名字。
面向大同江支流普通江的外城西門普通門,被楊振更名為箕城門。
此外,正陽門被改名為漢城門,蘆門被改名為如松門,含球門被改名為承訓門。
如松門,是紀念萬歷抗倭的李如松。
承訓門,當然是紀念萬歷抗倭的祖承訓。
祖大壽雖然忠奸難辨,功過不好說,但他爹祖承訓當年在抗倭戰場上還是出了大力,很有貢獻的。
至于平壌城,楊振也想給它換個名字,比如箕城,或者樂浪,以期盡快抹掉這個地方與高麗或者朝人有關的痕跡,但是想來想去,還是暫時按下了這個念頭。
平壌城在半島北方是一個帶有風向標意義的名城,一旦自己給它更名,必然引人注目。
而一旦引人注目,傳到大明京師去,就會招致猜疑,就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