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李綱一臉苦笑的說道:“這不是官家大清早就回來了嗎?臣本來打算去軍器院見官家,正寫著半截,還沒斧正,就聽說官家回京了。” 自己這個官家做事,實在是沒有章法可言。 “你這札子上說的理由,都不是理由。說說吧。”趙桓深深吸了一口氣,坐直了和李綱說道官制改革的事。 大宋的官制并沒有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雖然看似繁雜,但是其實歸根到底就是俸祿和職務兩個核心。 俸祿這塊,元豐改制之后,沒有派遣是不領俸祿的。 這也是李清照當初需要靠李擢接濟才能生活的原因。 趙明誠這個廢物,江州知府跑路之后,就再也沒有被啟用過。沒有了家庭營生,還喜歡金石學,自然是入不敷出。 但是并不是說大宋的官制體系完全沒有問題。 相反,已經運行了一百六十年的大宋官制,已經展現出了官僚政治的所特有的弊端。 機構臃腫、職能混亂、員多闕少、能力低下的冗官龐雜。 到了元豐年間,干脆直接全面恢復了唐朝的官制。但是這依舊無法改變大宋的官制就是個勉強維持的局面。 趙桓要下手的位置,是從基本問題解決。 大宋的冗官并非科舉錄取了太多寒門學子導致的冗官,而是因為恩蔭。 比如一名學士,可以恩蔭五十多個人,這些高官,不僅家族子弟可以恩蔭,甚至連門人都可以加官進爵。 除了文武百官這些恩蔭補官之外,趙家人也是恩蔭補官的大頭。 慶歷七年時,僅僅趙家皇族恩蔭補官,就高達一千多人。 趙桓曾經算過一筆賬,從大宋建國到現在,一共一百六十年的時間里,平均每年都要恩蔭補官五百人。 而這恩蔭補官的多出自豪門大戶,絕大多數都是無才無德的紈绔子弟,不學無術、桀驁不羈卻升遷極快,跟一股泥石流一樣,導致大宋的官場越來越渾濁。 趙桓想要解決的問題,解決冗官的源頭,入流過濫! “恩蔭補官固朝延惠下之典,然未有大宋之濫者啊!李太宰。”趙桓沉重的說道。 他想要改變現在這種局面,恩蔭補官過多就會導致趙桓無人可用的局面。 河套的經略,趙桓不得不啟用張孝純,就是冗官之弊帶來的局面。 當然,這和趙桓擴展速度太快有一點的關系,這頭剛拿下上京,逼退克烈部,退出了漠南等地。 回頭就捅了西夏一刀,占了河套地區。 大宋的人才儲備,就有些捉襟見肘了。 單純的上京路或者河套,大宋都可以吃下來。但是兩個加起來,對李綱來說,也是極大的考驗。 李綱真的不知道,去哪里找那么多的能臣干吏,去各地主持局面,而且速度太快,導致他有些措手不及了一些。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