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趙桓點了點頭說道:“有些道理。” “李太宰,繼續你剛才說的是,是說到了縣學吧。”趙桓問道。 “是的,按照官家的想法,這一年五千萬貫的投入,實在是花銷太大了。能不能少點?”李綱面露難色的說道。 “多嗎?再窮不能窮教育啊。”趙桓撓頭的說道:“這樣吧,第一年先從朕的內帑里出。” 趙英手中的硯臺差點掉在了地上,他擦了把冷汗,這五千萬貫出去了,官家手里也就三千五百萬貫了。 這花錢如流水一樣,進項完全不夠官家的花銷啊。 還有大同府到奉圣州的那條木軌,也是花錢的大頭。 “官家去年收了商稅七千多萬貫,還有三千萬貫左右的農稅。官家這總不能年年都從內帑出吧。”李綱為難的說道。 “那個陳沖在你手下干了一年了,他怎么樣?”趙桓問道。 李綱搖了搖頭,說道:“也是個措大,充其量是個有錢的措大,讀書讀的有點呆,做事太過一板一眼了。” “那商部的事,還是不行嗎?”趙桓問道。 “如果官家用李邦彥,倒是可以讓李邦彥先把架子架起來,李邦彥絕對可以弄好。”李綱提了個建議說道。 “朕從他家里抄出六千萬貫的家財來,這么個大貪官,你跟我說讓他去管著錢袋子,你這不是胡鬧嗎?”趙桓搖了搖頭。 李邦彥這廝資歷、閱歷、手段管一個商部,那是綽綽有余。但是趙桓不敢用啊。 “官家,他身邊有個侍妾是皇城司的察子。”李綱提醒道。 “那他要是收買了那個侍妾呢?”趙桓還是不太想讓李邦彥上。 李綱想了很久說道:“官家,當初查抄李邦彥的家財,其實很多都是李邦彥的私財。所以每每官家用內帑的錢的時候,他就會非常心疼。” “大宋書局的雛形是趙都知手里的書坊和印刷坊,其實都是李邦彥本來的家產。當然李邦彥的確挺貪的,一千萬貫和六千萬貫的差別,其實沒什么差別,都是巨貪。” “哦?那也不成,讓李宮正去吧。”趙桓還是拒絕了李綱的提議。 李邦彥絕對不能起復,即使是李綱舉薦,為了大宋朝局的穩定,而且現在,趙桓要去燕京,李邦彥只能做個局外人。 李綱就是再不介意,李邦彥過去畢竟是宰相,一旦有了權勢,他的那些過去的門生故友就會蜂擁而至。 大宋一旦開始狗斗,那根本就剎不住車。 趙桓最終還是讓李清照去了商部,本來就是個實驗性的部門,如果做得好,就正式立為部,如果做的不好,就再換人,或者直接取消就是。 “那官家,這商部要是不盈利呢?這縣學還推廣部推廣了?” “現在大宋二十五路,三百個州,兩千余縣,一縣一學,建學至少就得五萬貫,每年縣學就至少要五千貫去維持。官家,太多了。”李綱撓頭說道。 “開源節流,也要把這事搞起來。貴,自然有貴的好處啊。”趙桓想了想說道:“拿出些汴京倉的財貨,換點錢,稍微周轉一下。”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