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康王趙構的札子說讓朕冊封他為吳王。”趙桓看著手中的札子,皺著眉頭說著。 他想搞自立,自己又沒有給他落得口實,自己這皇帝干的挺不錯的,朝中又沒有奸佞,他連個清君側的名義都打不出來。 這是沒有名目,想讓自己冊立他為吳王了? 李綱想了想,說道:“官家,不如冊封一個吳王?” “冊封了還能從江南弄到點錢糧。不管是朝堂冊封還是不冊封,他康王已經實質性的自立了。” 趙桓搖頭,他不是很想給趙構太多的大義之名,但是他還是敏銳的感覺到了李綱話里有話。 “是不是商稅改制不理想?還是均田出了什么岔子?讓李太宰如此為難呢?” 李綱點頭稱是,商稅的改制,動的是員外、城里幫派、城外流匪的大利益,整個撲買制的廢除,還真是商稅上出了一些問題。 “官家,還是人手不夠啊。商稅改制,需要很多很多的稅稽查,這些稽查雖然是外九流,從永定軍補了一批人,還是有些不夠。” “雖然不設撲買了,但是這些過去的撲買依然在巧取豪奪商販的錢貨。不交錢的統統都是惡民,交錢的統統是善民,善民的財貨不會被城外的流匪打劫,但是惡民的就會。” 李綱的話說的很含糊,但是趙桓算是明白了。 這員外養城中幫派,而城中幫派在商賈身上巧取豪奪,然后再與城外了流匪分一杯羹,城外流匪放過城中的善民。 這是一個閉環,如果不消滅其中的一環,商稅改革無疑只是空中樓閣。 想要真的改變大宋的商稅格局,還是得依靠武力啊。 而且真正想交給朝堂商稅的商賈,買賣都沒得做,所以這商稅改制的阻力,可想而知。 “河北路的田產厘清了嗎?”趙桓問道。飯一口一口吃,事一步步的做。 “還差不少。還有工賑監的民夫正在填坑,所以,厘清差不多得到明年了。”李綱擦了一把額頭的汗,說道。 “讓親從官厘清田產的時候,查清楚這群流匪的具體安營扎寨的地方。等朕騰出手來,就把流匪給滅了。”清理城里的幫會,清理城外的流匪,都是個細致活兒,急不得。 “缺了江南的稅和糧,是不是大宋的錢糧就不夠了?”趙桓問道。 他覺得這才是李綱勸諫他給康王封吳王的原因。 “有一點。”李綱嘆氣的說道。 江南一直是糧倉,河北路的坑,關中和河東路的糧食都是一年一熟,還要輪耕,經過計省的核算,還真缺了江南的糧。 “朕不想封趙構為吳王。李太宰還有別的辦法嗎?”趙桓皺著眉頭說道,缺了南方的錢糧,國庫真的無法開支的話,那他也不能一意孤行。 李綱猶豫了一下說道:“那可能就得動點內帑的錢了。有了錢,可以買糧。” 趙桓一愣,繞了半天,感情是跟自己的小金庫里要錢啊。繞那么大的圈子作甚。 他的內帑多數都是抄家抄來的,本來就是國財,自己也沒花過里面的錢,多數都是用來給兵卒們用來封賞了。 他一個皇帝,有花錢的地方嗎?他自己覺得沒有。 大宋皇帝的內帑很有趣,趙桓專門研究過大宋的皇室的內帑。 來源是宋太祖皇帝趙匡胤,設立的封樁庫。 這個封樁庫,都是趙匡胤的私產,他想用這些私產,去跟遼國購買燕云十六州。 可惜還沒跟遼國談,他就被斧聲燭影了。 而后這個封樁庫,一直在改名,先是改名右藏庫,又改名內藏庫。 而后國庫吃緊,宋真宗的時候,國庫告急,士大夫們就把主意打到了內帑上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