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趙桓帶著李綱來到了甜水巷后的廣備攻城作。 看著連綿的作坊中,進進出出的無數匠人們,不斷的搬運著一箱又一箱的材料在倉庫和作坊之間穿梭。 偶爾還有一些商人討好的和一些官員說話,態度諂媚。 “這是怎么回事?”趙桓問道。明顯的官商勾結啊!這么明顯,他要再看不出來,豈不是石樂志? 李綱看著趙桓所指方向,瞇著眼看了一會兒說道:“這是軍器丞,專門負責軍器監廣備攻城作的各種事物,他在和商人談生意。做一些商人的訂單,否則軍器監怕是開不下去了。” “武庫荒廢長達十三年之久,而各大作坊因為兵器修造事權分散、令出多衙,效率低下。這軍器監的多種作坊都是荒廢狀態,從未有人關注武備,也沒有撥款,只能接一些民間的單子,收點資財,以便修造裝備和將軍器回造,弩翻新弦,廢棄的木材、鐵器都做了民用。” 廢棄十三年的軍器監,在他擔任兵部侍郎之后,就兼任了同判軍器監,在武庫和軍器監兢兢業業十數年,終于將這軍器監變成了他原來的作用。 “每一類作坊都設有軍器監丞一名,各大作坊設有軍器主簿和軍器監管,而作坊內每一小作坊內,都有一名軍器少監作為管理。全國共有十三名軍器監丞,四百三十名軍器主簿和監管,共計有四千余軍器少監,有大約三萬多名匠人勞作在各大軍器作坊。官家,這軍器監已經是可用之地了。”李綱繼續介紹著軍器監的編制。 編制如此龐大嗎?趙桓想到了冗官的問題,說道:“這些都是領朝廷俸祿嗎?” 李綱搖了搖頭,說道:“臣和軍器丞是國家俸祿,包括軍器主簿和軍器監管和少監,以及匠人們的俸祿都是出自作坊本身。本來元豐改制之前,這些人的俸祿都是出自朝廷,元豐改制之后,這些人就沒有了事做,臣召集了很久,才把這些人召集回來。” 元豐改制立意是不錯,意圖解決冗官問題,而且也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冗官問題。 當時看,歌舞升平的時候,砍掉這些匠人,完全沒有問題,但是現在想想,改制還是砍掉了很多不該砍的官。 “你繼續領著軍器監,等金兵退了我們好好研究下這個軍器監的改制問題。”趙桓說道,準備進入作坊之內。 李綱皺了皺眉,還是點頭稱是,他現在是四壁守御使,身上的擔著防守汴京軍務的事,現在還是兵部侍郎,每天都要忙很久文書之事,軍器監的事,他本來想要推出去,現在軍器監已經走上了正軌,完全無礙。 可是把軍器監交出去,交給誰?成了個問題。 “官家,您且稍后,進入作坊帶上掩鼻之物,作坊內火氣重。”李綱看著直挺挺準備進去的趙桓說道。 而種師道自然不是第一次來這作坊內,他從袖子里拿出了掩鼻的罩子,扣在了鼻子上,只留下個眼睛,搖著車走進了作坊內。 趙桓心中訝異,這北宋的作坊都有了安全生產管理條例了? 他順應的帶上了掩鼻的方巾,走進了工坊之內,看到了勞作的工匠,這地方是鍛造短兵器的地方,人丁稀少。 趙桓掃了兩眼,打造的多是廚具和農具。至于刀劍這些短兵器,只看到了三四個匠人在鐵氈上敲打著。 大大的淬火池也是活水,取自城內河流,緩緩流入流出。對于這種情況,他的目光看向了李綱。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