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按照論壇的安排,下面就是彭渤對中國地產企業百強榜進進行解讀。 臺下的地產界大佬都在看著這個年輕人,會場里沒有人說話,也沒有人議論。 可是,相對于剛才海茵薇上臺時閃光燈閃成一片的效果,現在卻沒有記者拍照。 “為什么會提這樣的要求?”陳松圃低聲問身邊的中房協領導,領導無奈的搖搖頭,他也不明白為什么。 “很高興今天能與大家一起相會在這座美麗的酒店,也很幸運見到了我的榜單上的英雄……”彭渤整個人很輕松,他看到,臺下的領導與企業家們沒有人交頭接耳,就是任志強也在專心聽講。 “時光荏苒,白駒過隙。不覺間,中國的房地企業已走過了十八年。1980年,鄧老的一句“房子可以買賣”,地產行業的大幕總算徐徐拉開。 這年的9月,“j市城市建設開發總公司”成立,這是北京乃至北方第一家房地產開發企業。在南方,第一家房企“sz市房地產公司”,也在這一年創辦……” 他笑著看看海茵薇,海茵薇朝他豎起了大拇指。 “地產萌芽之初,南北兩派的起跑線并無分別,但掌舵人的來時路,同是孤光自照,經年飲冰。 回過頭看,走過十八年崢嶸歲月的百強房企,有成功,有失敗;有奮起,也有沉淪,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多少年,……我們回顧歷史,卻是為了更好的開辟未來。 歷史告訴我們,在地產行業中,踏準行業發展節奏至關重要,決定了企業能青云直上還是錯失良機、不進則退。18年風云際會、大浪淘沙,這些脫穎而出的百強房企,均源自對行業發展節奏的準確把握……” 1991年的房改會議清晰勾勒了未來數年的政策走向。一年后,總設計師的那句“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暗示的意味已經再明顯不過。小部分人行動果敢,牢牢把握住時代的節奏,扶搖直上。 臺上的彭渤看到了許家印,那一年許家印砸了鋼鐵廠的鐵飯碗,揣著30頁簡歷只身南下;他看到張玉良,那一年,36歲的張玉良手握“總經理”的任命書,開始了綠地創業歷程,這一年,王石也將公司名字改為萬科…… 從萬科、綠地、保利,到碧桂園、金融街和龍湖,后世知名的房企很多都在1992年前后成立,這群人跟從體制內下海的“九二派”一道,共同造就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第二次創業潮,也集體成為中國現代企業制度的試水者。 “……1992年的海南成了香餑餑,只有600多萬人口的海南已經云集了超過兩萬家地產公司,房價也從建省之初的1350元/平米,躥到了7500元/平米,足以讓北京和上海汗顏……” 臺下,經歷過這聲風波的潘石毅、馮倫都聽得很認真,“這時,踏準行業節奏,從海南成功撤出就有潘總。” 一直到今天,潘石毅用五斤橘子死里逃生的故事依然為人們津津樂道。據說為核實項目審批,潘石毅買了五斤橘子去拜訪規劃局領導,領導邊剝橘子,邊告訴潘石屹了一個內部數據:海口本地人口不到30萬,人均住房報建面積卻有50㎡——這個數字是北京的七倍。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