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一一八 也曾意氣風發-《第一氏族》
第(1/3)頁
張文錚,字長興,年四十有三,官宦之后,祖上曾任秦州將作府府監,其父乃是河西之地有名的符師,家族在秦州城也屬大族。
張文錚天資聰慧,四歲能文,七歲能詩,有過目成誦之才,在秦州也是頗有盛名的神童,十五歲就已經是鍛體境九層大圓滿。
彼時,張文錚被視為能讓張家家勢大興的天驕奇才。
如趙寧一般,張文錚也被家族傾力培養,萬千寵愛集于一身,要什么有什么,只希望他能成為舉國聞名的大符師,進入朝廷將作監,成為皇朝大匠,將家族從秦州帶進燕平城。
起初,張文錚表現得非常符合家族期待,煉制符兵的技藝日益精湛不說,還能文能武,這為他在家族和秦州城中贏得了許多贊譽,大家都夸他少年老成,識得大體,將來必成大器。
然而要成大器哪有這般簡單,所謂的少年老成,如果不是年少吃苦積淀而來,只是本能聽長輩的話,那也絕對談不上穩固,并非真的老成。
秦州城第一大族,便是門第世家——關中龐氏。張家與對方關系不錯,因為張家煉制符兵的水準獨步秦州,制造出來的符兵性能更強,龐氏便請張家的符師為他們煉制紫晶石符兵。
有了這層關系,兩家往來逐漸頻繁,龐氏勢力非比尋常,張家怎能不有意結交,久而久之,兩家便愈發親近。
在這種情況下,張文錚認識了龐氏的千金小姐,少年慕少艾乃人之常情,加上張文錚名聲在外,龐氏小姐也他高看一眼,時間一長,兩人便情投意合。
然而問題也出在這,自古男人娶妻,女方門楣低一等很常見,但要女方下嫁,那就不容易了。龐氏的嫡女自然是要攀高枝的,這樣才對家族有利。
彼時張文錚與龐氏小姐都年少,對人情世故不甚精通,兩人私下一合計,都覺得只要張文錚出人頭地,有大好前途,以兩家的親近關系,二人必能有情人終成眷屬。
何謂出人頭人?龐氏是書香門第,張文錚若能科舉高中,進士及第,則必然被龐氏接納。
從那以后,張文錚便放棄了鉆研符兵之道,一門心思撲在了圣賢書上,日夜苦讀,廢寢忘食。
張家當然不希望張文錚去考什么科舉,家族世代傳承的符兵之道才是根本,開始是勸說,后來就是家法……
但張文錚卻是王八吃了秤砣,鐵了心,無論家族如何教訓、逼迫,始終不改其志。
他一方面是為了跟佳人長相廝守,另一方面也是覺得家族符師多他一個不多,少他一個不少。
再者,他是考科舉走正途,又不是去弄歪門邪道,并自信日后高官得做以后,同樣會對家族有大益處,并不算不肖子,所以意志堅定。
張文錚不愧是曾經的神童,縱然之前沒有太花心思在詩詞文章、時務策論上,縱然因為家族反對沒有名師教導,也只用了兩年時間便取得了舉人身份,有了去京城參加會試的資格。
那年初春,頂著一個逆子的名頭,張文錚單人獨騎離了秦州城,沒有任何人出來相送。等他行到十里亭的時候,被龐氏小姐飛馬追上。
當時正是乍暖還寒,芳草萋萋的時節,兩個苦命鴛鴦在長亭外執手相看淚眼,互訴衷腸,立下永不相負的誓言。
直到山外日頭變成了夕陽,終是不得不折柳送別,一人策馬遠行,不斷不舍回首,一人孑然目送,在晚風中吹響短笛。
那時張文錚沒有想到,這會是兩人最后一面。
千里迢迢去了京城的張文錚,信心滿滿的在京城準備多時,正當他準備踏進考場的時候,有族人急急忙忙帶來了噩耗。
主事秦州將作府的張家家主,因貪瀆入獄,在將作府任職的張家族人符師,不是被牽連,就是被罷官。
大感冤枉的張家族人,向刺史——龐氏族人訴冤,卻被對方告知證據確鑿,不止張家家主要問斬,在將作府任職的張家符師,也要流放嶺南煙瘴之地。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