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第一百四十章九州,夏禹煉制九鼎 夏禹重新將天下規劃為九大州,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以及雍州,然后進行管理,并制定了各州的貢物品種。 夏禹還規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區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 再外五百里叫綏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綏三服,進納不同的物品或負擔不同的勞務。 要服,不納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 荒服,則根據其習俗進行管理,不強制推行朝中政教。 …… 夏禹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偉人,他治水是與治國養民結合進行的,在治水害的同時,他還時常指導人們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大興水上運輸,重建家園。 每治理一個地方,都主動團結氏族部落酋長,完善政權建設,使百姓安居樂業。 人族記錄史冊之中有記載共主在位之事,夏禹在洪水退去后,一塊塊平原露出水面,他帶領人們在田間修起條條溝渠,引水灌溉,種植粟麻等農作物,還讓人們在地勢低洼的地方種植水稻。 如此一來,不僅治理水患獲得巨大的成功,而且農業生產也取得了進步。 至此,人族由于有了第一次大規模的集體協作以及密布的水網工程之后,在夏禹的英明領導之下,人族迅速從之前大水的陰影中走了出來。 而且他們還迅速打破了阻礙前進的囚籠,人族進入了了史無前例的輝煌時期! 時間飛逝,轉眼間便是五百多年的時間已經過去,此時夏禹已是臨近圓滿之期,連下屆人皇也已選出,可自己卻久久不能證得人皇之道。 這樣他有些感到意外,此時他對人族的貢獻要遠大于其余的五位大帝,可現在偏偏沒能證道,這其中好像少了點什么,還差些證道之事。 …… 首陽山,太清宮中。 “以夏禹如今的情況,想要證道已然不難,但他現在的情況,卻沒有證道的跡象,莫非他和三皇一樣,還需證道之事?” 女媧秀眉一挑,看著太上道。 自五帝以來,人皇都是走到各自共主的圓滿之后,便是可以證道了,但是這六帝,似乎和前面的五帝有些不同,共主之事已然圓滿,但是證道卻還未到來。 這樣的情況,只在三皇之上有過,因為他們需要一件證道之事,一點奠定人族的證道之事。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