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第二個問題,是誰花花了大量的金錢讓整個艾佩達城的報社都站在了珍娜女士的那邊,是誰花了那么多的錢,雇傭了一大批活躍的社會活動家去引導輿論,又是誰想辦法讓一樁本應該在小法庭直接裁定的離婚訴訟,變成了需要在一號法庭,由大法官親自審理的財產分割案? 第三個問題,珍娜女士,是如何與他的情夫認識的。一個是中城區社會名流的妻子,一個是下城區沒有工作的無業人員,兩個人的世界相差了一條河那么寬,他們是如何認識的,誰先吸引的誰,或者說在珍娜嫁給阿爾佛雷德之前,的確和這位情夫先生就已經認識? 這三個問題沒有什么高深的東西,都是很簡單的把已經發生的事情簡單的描述出來,但就是如此簡單的事情,一下子就扭轉了輿論的一邊倒,這或許和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一個聰明人,并且只有自己猜掌握真相有關系,當然泛社會的陰謀論論調也為此推波助瀾。 夏爾非常簡單的三個問題其實已經包含了他想要灌輸給大家的答案,但是所有翻看了這份報紙的人,都不會這么認為,他們會認為記者夏爾和他們一樣都在思考這個問題,但是他們比那位采訪過女皇陛下的夏爾記者先生,先一步想到了答案。 這是經過他們努力得到的結果,也是真理,是屬于他們自己的“果實”。這種結果其實更具有排他性,因為“參與”和“掌握”帶給人們的“控制感”遠遠的高于別人灌輸給他們的東西。 當別人都在告訴你,屎其實只是聞著臭,但吃起來香的時候,也許你認為的確是這樣,它聞著很臭,但吃起來很香,甚至你覺得就是如此。 但有一天有人問你,為什么你不親自去嘗一嘗呢? 于是在親自嘗試(參與)的過程中,得到了結果(果實),并且整個過程是由你自己完成的(掌握),那么這就是真理——屎不僅聞著臭,吃起來也臭,還很惡心。 當人們掌握了這種真理之后就會有一種“全世界只有我特么才知道的真相”這樣自豪驕傲的情緒,至于之前人們灌輸給他們的,受到輿論影響形成群聚效應的意識,就會很自然的潰散,因為這些內容缺少讓他們上面所述的重要因素。 輿論的風潮開始產生變化,有人開始流傳一些有關于珍娜不那么守婦道的流言,其中有幾位透露出這種秘密的人,恰恰就是之前說阿爾佛雷德說要殺死珍娜的那些鄰居。 從“我親眼看見過珍娜夫人用手指挑了一下郵遞員的下巴”到“她經常光著身子在花園里走來走去”,只用了一張報紙和閱讀一張報紙的時間,一切都發生了改變。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