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阿里郎》是金基德睽違三年后帶來的新作品,并且這部電影開片信息就很多。 主角只有他自己一個人。 也就拍的是他獨居的生活。 自從2008年金基德患上社交恐懼癥后,就選擇進深山居住。三年后首次在屏幕上亮相顯得非常蒼老,留長了的頭發還有些花白,和以前判若兩人:不過和內容比起來,他外表上的改變,就不足一提了。 整部電影時長100分鐘。 而這部正常長度的紀錄片卻沒有什么具體內容,或者說沒有什么具體的故事——就是金基德的生活:這讓林浩腦子中不由得覺得,這不就是有一段時間流行的,24小時直播一群人在野外生活3個月的節目么? 他低頭看了看手上的資料: 《阿里郎》這部電影從編劇、導演、演員,到后期制作,甚至主題曲演唱這種事情都是親力而為。 這是一部百分百展示金基德電影。 還是好幾個金基德。 他在電影里不斷以人格分裂一樣的角度進行表演,或者展示:他時而是對自己拷問的人,時而又變成了回答這些拷問的自己,最后切換成第三者角度,變成剪輯后期畫面的導演自己,時不時發出嘲弄的笑聲。 一個披頭散發,一個收拾整齊。 還有那個冷眼旁觀者... 但他們實際上又實際上是一個人。 仿佛是他的一次獨家專訪。 ... “怎么感覺有點無聊...” 開場沒有多久,就有人低聲發生了這樣的感慨。評委瑪嘉聽說這部電影的導演很厲害,就期待有一點什么東西,結果就是這樣不知所云的自我記錄么... 冗長,詭異。 應該叫偽紀錄片的自傳電影,有點讓她不是很能看得下去。 怪不得不報名主競賽單元。 一準被觀眾噴成篩子。 是,林浩也覺得怪不得不去主競賽,但他對觀點和瑪嘉并不一樣:主競賽單元雖然這些年變得愈發大眾化,但也未必不能去。 主要還是因為適合。 是的,適合,他因為對金基德有所了解,所以看這部電影會比其他人多一點感覺:金基德在韓國是很特殊的存在,雖然多次獲得歐洲三大電影節的青睞,甚至還獲得過威尼斯和柏林電影節的最佳導演獎,但他在國內卻很不受待見——票房慘敗、惡評如潮,一度讓導演發誓影片不再在本土發行。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