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魏王是真的很生氣。 在聽到齊楚兩國撤軍之后,魏王其實第一個念頭就是撤軍,向趙國求和。 那個時候的趙國畢竟遭逢新敗,想必魏國的求和應該會是比較順利的,實在不行就割幾座城賠點錢也就過了,魏國地處中原四通八達又有大梁和陶邑兩座頂級商業大城,錢對于魏國來說根本不是任何問題。 但現在情況就不同了,趙括都已經帶著十八萬兵馬打進魏國領土來了,魏國如果一個應付不好的話就此滅國也不是沒有可能。 面對著魏王難得的失態,最終還是信陵君咬著牙率先開口:“大王,臣以為如今還是先集合部隊,否則的話根本無力對抗趙軍。” 魏相哼了一聲,道:“現在我們能集合多少兵馬?” 信陵君想了想,道:“若是舉全國之力,應該能集合十六萬左右。” 由于人口數量這么一個客觀條件,各國能夠集合的兵馬數量自然也都是有極限數字的。 燕國和韓國作為最弱的兩個國家,舉國之力大概也就二十萬左右,齊國和楚國的實力更強一些大約舉國征兵能有二十五萬左右,秦國的實力更強但這幾年屢屢在趙括手上被殲滅三十萬、十萬的所以眼下大約能動員三十萬左右的兵馬。 回到魏國,魏國的國力介于燕、韓和齊、楚之間,所以舉國之力大約就是二十二、三萬這么一個數字,但之前晉鄙和信陵君帶著五萬魏軍在靈丘之戰中被趙括打得幾乎全軍覆沒,所以眼下這個十六萬的數字也就比較符合實際了。 “十六萬?” 魏王并沒有因為這個數字而感到歡喜,而是冷冷的說道:“這十六萬里有多少是農夫,又有多少是久經戰斗的精銳?” 信陵君張了張嘴巴,沒有說話。 魏王將目光鎖定在晉鄙身上。 晉鄙有些艱難的咽了一口口水,道:“十六萬人之中大部分人都曾經受過一些軍事訓練,可稱之為合格兵卒,但若是論及精銳……包括大梁城衛軍在內,能打的不超過六萬。” 養軍隊是非常巨大的開銷,要很多很多物資、裝備、糧草,在如今這種諸國爭霸的局勢下這些東西都不是用錢就能夠買到的,因此也就有了常備軍和預備役兩種。 常備軍就是魏王所說的精銳部隊,屬于完全脫離農業生產除了訓練和打仗之外什么也不管的。 預備役,又稱郡兵、縣兵,就是魏國的青壯農夫,平日里耕田種菜,每年抽出一兩個月的農閑時間參加官府的軍事訓練,打仗的時候也會被征召但一般都屬于炮灰或者后勤,基本上是只有數量毫無質量可言,也就比烏合之眾強那么一點點。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