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從渺小的個人人性的角度,否定世界上所有戰爭。拒絕用戰爭勝利的喧囂,掩蓋戰爭之下每一個個人的傷痛。——這就是彭懌辰想要拍攝的反戰電影。 但這樣的電影究竟要怎么拍出來呢? 彭懌辰在房間里糾結的四處踱步,想了很久還是沒有什么頭緒。 直到凌晨時分,他躺在床上,打開了房間里唯一一臺老式的彩電。 電視鏡頭突然閃過一個小丑的形象,彭懌辰腦子里突然有一道閃電劃過,他知道自己要拍什么的反戰電影究竟是什么了。 既然華夏的主旋律反戰電影,總是喜歡宏大敘事,喜歡臉譜化的角色,喜歡“手撕鬼子”。 那么他就要反其道而行之。 專門拍一部沒有任何宏大敘事,沒有任何高大上的英雄主角的主旋律電影。 想清楚了自己要拍攝的片子之后,彭懌辰這才翻開了吳天亮的劇本。 吳老的這部電影主要是講日本侵占東北之后,遼沈的一個書店老板和他的兒子,因為日本人的暴行,慢慢被逼進深山老林,加入抗.聯,拿起槍保衛東北的故事。 雖然這個劇本,相對過往的華夏主旋律反戰電影,吳天亮的電影劇本避免了宏大敘事的毛病。 他巧妙地選擇了一對渺小的普通父子的角度,去描述東北的普通老百姓,怎么樣在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下,被剝奪幸福平靜的生活,在戰火之中顛沛流離之后,自發走上抵抗日本鬼子的道路。 但這種電影,對于現在年輕一代的觀眾來說,還是太過梳理和陌生。 他們根本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也無法直接了解到華夏民族的苦難和傷痛。 在他們眼里,吳老寫的這種電影,依然只是一個“苦大仇深”的主旋律電影而已。 它不可能從靈魂深處,擊中這些對抗日戰爭沒有直觀認識的年輕觀眾的反戰熱情。 只用深深抓住人性共通的東西,真正觸動現在年輕人的內心,才有可能把這些曾經哈韓哈日的年輕人,拉回到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讓他們真正了解到,他們的父輩,曾經在怎樣殘酷和瘋狂的環境下,創造了如今這個偉大的國家。 也能讓他們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