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半個月后,兩艘小舢板在船員們的劃動下,帶動著一艘飛剪船,緩緩的離開天津碼頭。在觀波亭中,一身便裝打扮的朱翊鈞站在那里靜靜的看著海船。 致遠他終于還是走了,此別,恐怕再無相見之期了…… 恰在這時,客用悄悄的走了過來,他的手里捧著一個匣子,對皇帝說道。 “皇爺,這是施宣慰使吩咐下人送過來的。” “哦?是什么?” “施宣慰使說,是他在盧溝工廠的股份,還有銀行的,說是送給皇爺當是別禮……” 凝視著順河直下的海船,心中萬般不舍的朱翊鈞一聽,淚水頓時蒙了雙目。 “致遠……” 站在亭中的朱翊鈞看著施奕文沖自己長揖的模樣,在心里默默的說道。 “你放心,朕一定會成為明君的……” …… 萬歷八年! 任何研究天朝歷史的學者,每每回顧這一年的歷史時,總是有著太多的疑惑,畢竟,這一年發生了太多的事情,從申行時等人謀逆,再到江南十萬戶因為涉及刺殺欽差、謀逆流放南洋,再到“易藩為諸侯”。 大明在這一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正是從這一年開始,曾經推行海禁的大明,把視線投向了南洋,二十余位藩王率領著王衛萬余戶,在短短六年間,先后就國南洋各地,由此掀起了一個截然不同于西洋“地理大發現”的海外擴張。 在后世史學家的解釋中“易封南洋”,英明睿智、雄才大略地大明神宗皇帝一生之中最睿智的決定,面對國內藩王日益成為國家負擔甚至威脅皇權的現實,以及西洋文明對華夏文明步步進逼的外部壓力,神宗皇帝以高屋建瓴、高瞻遠矚地長遠目光,做出了這一決定,不僅成功阻止了歐洲諸國在東南亞的擴張,并且成功實現了華夏文明的第二輪大擴張。 在南洋諸國的擴張中,歐洲殖民地者的擴張腳步被阻止了,被擊退了。這也讓神宗皇帝能夠毫無后顧之憂的在十年后,派遣戚繼光等將領率領二十萬新軍遠征塞北,最終在貝加爾湖畔一戰徹底打斷了蒙古人的脊梁,令這個桀驁不馴的民族完全馴服在大明的天威之中,在隨后的三十年間,神宗皇帝先后三次發動對西域的討伐,從而令這片土地自唐末后就與中原失去聯系的土地,重歸大明版圖。 從此奠定了這個世界上國土最遼闊、實力最強的強國最堅實的基礎。而所有的一切,都始于萬歷八年! 萬歷八年之前,是大明朝! 八年后呈現于世人面前的卻是大明帝國! 在波瀾壯闊的萬歷年間,到底發生了什么?很多史學家都極為費解,而更讓他們費解的卻是南洋二十九國中的南洋宣慰使司。 在這個波瀾壯闊的萬歷年間,南洋宣慰使司無疑是極為耀眼的存在,不僅僅是因為它本身極為特殊的地位,同樣也是因為作為傳奇人物的施奕文,是大明歷史上僅有的一位生而獲封的“異姓王”,出身南洋的他與神宗皇帝到底有什么不為人知地關系,當年南洋易封中,他又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這一切,都留給后人太多的未解的迷團。 但是幾乎所有人都非常清楚,正是“鎮南王”施奕文開創了大明的“大航海時代”——當南洋諸侯派遣身穿鐵甲的國人討伐土人的時候,鎮南王以其極為敏銳的嗅覺,覺察到北美的重要性,派遣出了他的船隊駛向了太平洋的深處,在北美建立了第一個殖民地,將華夏文明一路擴張到新大陸……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