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鄒士凱連忙垂首:“卑職不是這個意思......” 安爭一擺手:“現(xiàn)在兵力正是捉襟見肘的時候,你帶來的五千精銳正好。琉璃城這邊的情況你也很熟悉了,也不需要我過多的說什么。明日你見了匡威之后,擬定出來一個補防的計劃給我。” 鄒士凱垂首:“卑職遵命。” 安爭道:“西南這邊,兵力本來就少。我大燕五十萬精銳在東疆,西南這邊兩千多里的邊境線上,邊軍加上各地的駐軍都不到五萬人。一旦有什么大規(guī)模的戰(zhàn)事,根本就來不及抽調(diào)人馬。我到的那天,已經(jīng)派人用千里加急的方式往東疆,請大將軍方知己分一部分兵力過來。可是從東疆到西南,大軍最少要走一個月。” 安爭道:“而國內(nèi),哪怕是京畿重地,都已經(jīng)調(diào)不出兵力來了。所以,你手里這差不多五萬人要堅持最少一個月。趙國不動也就罷了,一旦真的動起來,你們壓力很大。” 鄒士凱皺眉:“趙王......應(yīng)該不會對咱們大規(guī)模的動兵吧?” 安爭:“他當(dāng)然不愿意,但根本就不是他能做主的。大羲下令,依附于大羲的所有小國對西域開戰(zhàn),大王是絕對不會出兵的。咱們大燕連年征戰(zhàn),對幽國之戰(zhàn)才剛剛告一段落,百姓們還沒有來得及休養(yǎng)生息,此時對西域開戰(zhàn)的話,也不知道要死多少軍人多少百姓。可如果大王拒絕了大羲的要求......” 鄒士凱的臉色猛的一變:“趙王之所以在邊疆上殺人抓人,甚至不惜侵犯咱們大燕,就是因為不敢得罪大羲。大羲雷霆一怒,就能讓趙國瞬間滅國。而咱們大燕若是拒絕了大羲的要求......” 安爭道:“大羲就會覺得傷了面子,而且也不僅僅是面子。一旦咱們大燕拒絕了大羲的要求,不出兵西域而大羲沒有什么制裁的話,那么其他的國家當(dāng)然也就都不會出兵西域了。大羲是不會答應(yīng)的,所以報復(fù)很快就會到來。” 鄒士凱畢竟在軍中多年,曾經(jīng)是王開泰最得力的手下,對邊疆上的事了如指掌,對趙國和燕國的關(guān)系也極為熟悉,安爭還沒說完他就反應(yīng)過來:“所以,一旦咱們大燕拒絕了大羲的要求,那么大羲就會逼著咱們周邊的各國對大燕施壓......東邊的幽國,東南的霸國,永國。南邊的韓國,西南的趙國,再加上西邊的涿國......” 安爭的手指在地圖上劃過:“所以,說兩千里還是少了的。你那五萬人的兵力,要分配在這么大的地方!” 他的手指從西南邊疆一直劃到了西北邊疆:“先下出手的不一定是趙國,或許是涿國,也可能是韓國......” 安爭深吸一口氣:“總之,就算各國只是做做樣子,但咱們也必須嚴(yán)防緊守。更何況,東疆,東南那邊方知己大將軍的壓力會更大,雖然他手下有數(shù)十萬大軍,可面對的是幽國,永國,霸國三國,再加上一個時時刻刻等待著機會侵入中原的渤海國。” 鄒士凱的臉色越來越差:“與其如此,還不如答應(yīng)了大羲的要求。” 安爭道:“大王是不會答應(yīng)的。” 安爭抬起頭:“我也不會答應(yīng)......表面上看起來還不如敷衍大羲出兵西域。可真的要對西域開戰(zhàn),只一年,我大燕的百姓就會餓死一半!咱們有西疆,西北,北疆有燕山滄蠻山是天塹,只要西南和東疆守住了,百姓最起碼能活著。” 安爭剛要繼續(xù)解釋,外面有士兵急匆匆的跑進來:“國公爺,出大事了!” 那士兵的臉色慘白,眼神之中充滿了憤怒和恐懼,如此的復(fù)雜。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