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東征高句麗-《三國之謀伐》
第(2/3)頁
在漢朝更不用多說。
漢朝的政治中心在河南洛陽,經濟和人口重心在河南跟河北,能夠控制幽州地區,也就是后世河北承德、唐山以及遼寧省都不容易,更別說打到吉林和黑龍江去。
因此在唐朝李世民滅高句麗之前,東北都不通中國。甚至即便是唐朝滅高句麗,也僅僅只是勉強控制,真正融入要到明清時期。
現在后世的東北三省當中,一半遼寧省和一半吉林省被高句麗國占據。
歷史上它曾經與曹魏集團發生過戰爭,曹魏攻破了高句麗都城丸都城(吉林省集安市),高句麗王東逃到沃沮,曹魏以為高句麗已經滅國,因而罷兵回朝。
結果高句麗卷土重來,重建了丸都城,一直到唐朝才被滅掉。
而另外一半吉林省和黑龍江省,則分別被夫余國和挹婁國占據,因為過于偏遠,除了偶爾內戰或者跟高句麗以及西部鮮卑打打之外,其余時間都是正常發展。
這些年來陳暮對東北確實有想法,但奈何沒什么機會。
不過隨著最近幾年京杭大運河的全面開通,再加上蒸汽船只的流行,不管是從青州前往遼東半島,還是從幽州過去,都方便了許多。
以前從臨淄去遼東半島,坐船得好幾天時間,而且當時漢朝的船只技術也不利于海上航行,容易迷失或者遇到風浪。
現在情況好了不少,如果從洛陽出發,船隊到臨淄只要一天時間,再從臨淄到遼東半島,只要半天時間。
而且還有另外一個好消息,那就是臨淄和涿縣發展之后,輻射了三韓半島以及東北遼州地區。
這些地方逐漸繁榮昌盛,吸引了不少高句麗人、夫余人、挹婁人、穢貊人、沃沮人前來生活,東北土著部落百姓并不抗拒成為大漢的一部分。
想也知道。
現在大漢對于民族融合政策非常寬松,周圍少數民族愿意融入的,往往都會給予優厚條件,讓他們享受跟漢朝百姓一樣的對待。
更何況如今漢人在醫療、教育、生活、飲食、居住上享受的資源遠不是還處于原始社會時期的部落土著可以相比。
與其在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沿岸漁獵為生,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還不如南下去遼東進廠打工來得安逸。
另外,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隨著大漢的社會發展和生產力的大幅度提升,對于原始部落來說,就是一種降維打擊。
社會差異的巨大化,會導致漁獵民族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會加強。
就好像農村人口大量減少,是因為務農帶來的經濟收益非常低,進城打工的收益是務農的好幾倍。
那么農村人就會蜂擁涌入城市,成為所謂的農民工,自然也就會成為一種趨勢。
后世無數人向往去美利堅,不也是抱著這樣的心理嗎?
所以現在遼東地區其實吸納了大量的東北各國人口,在民族融合方面,并沒有產生很大的問題。
這樣一來,如果朝廷決定拿下東北,至少在民心上,不用擔心成為阻礙。
于是在天時、地利、人和都已經達到了一定程度的情況下。
陳暮暗中籌備奪取東北的計劃。
章武二十年初,臨淄火器局開始大量打造火器。
為了保持競爭力和火器更迭速度,防止出現清朝那種火器僵化的局面,朝廷在各州都設立了國企兵器制造公司。
每十年六大軍區就會更新一批火器裝備,而對這些火器的要求也會日益增加。
如果青州兵器裝備制造公司的研發更迭速度變慢,那么各個軍區的訂單自然也會流向那些設計更先進的武器制造公司,不去臨淄下訂單。
這無疑會讓青州兵器裝備制造公司增添幾分危機感,從而更著重于武器的研發和設計工作,從而保證技術的領先。
后世各國都是這個套路,不算新鮮。不過至少目前來說,青州的火器裝備還是最先進的,各個軍區進行裝備采購的時候,也會優先考慮臨淄的火器制造。
而為了奪取東北,首先進行火器批量裝備的自然是東北軍區。
東北軍區設立在遼東郡,輻射范圍是遼州、韓州、以及大漢目前控制的倭奴島,范圍大概在后世內蒙赤峰、通遼、遼寧省、朝鮮、韓國以及日本九州島。
火器更迭也需要循序漸進,很多士兵才從冷兵器時代轉換到火器時代,根本不適應,因此東北軍區五萬人,只裝備一萬五千火器軍。
其余三萬五千人,由步兵、弓兵、騎兵、水軍組成,目前主要集中在遼東郡、樂浪郡一帶,針對的誰自然不言而喻。
高句麗東川王也憂心漢朝會攻打他,因此不僅禁止高句麗人去漢朝生活,還在邊境陳設了不少兵馬。
實際上因為離遼東最近,高句麗的社會發展程度遠高于夫余和挹婁,他們已經到了封建社會,有自己的文字、語言、習俗,在集權上也高于夫余和挹婁這兩個部落國家。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淳县|
双流县|
页游|
苍山县|
新乡市|
安达市|
佳木斯市|
黄骅市|
罗平县|
长丰县|
武邑县|
桐梓县|
老河口市|
怀宁县|
寻甸|
昭平县|
沁水县|
阿巴嘎旗|
天祝|
禹城市|
紫金县|
从化市|
镇原县|
清河县|
咸丰县|
沁水县|
沧州市|
阿拉善左旗|
邛崃市|
喀喇沁旗|
灵宝市|
广东省|
永宁县|
蒲城县|
晴隆县|
麻城市|
汝州市|
安化县|
龙游县|
承德市|
治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