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發條!皇帝瞅著木箱上的小人兒,有固定的軌道,應該是發條驅動,能沿著軌道移動的。 趙大寶停下了手,往后站了一下,叮叮咚咚的樂聲已經響了起來,小木人兒擺著姿態沿著軌道滑動,有轉圈的,有左右橫動的,很象是在應樂而舞。 呵呵呵呵,皇帝笑了起來,連連點頭道:“很好,英兒琴兒一定會喜歡的。” 趙大寶躬著身說道:“科學院正研究西夷的鐘表,小民在旁聽講觀看,很有些收獲。下次,能做更精更好的。” 鐘表在當時已經屬于精密機械了,發條、齒輪、變速輪等等,各種機械原理差不多都有應用。 如果能研究透徹,不只是鐘表制造,象自行車、三輪車,以及蒸汽機等大型機械,也會在此基礎上取得很大的進步。 在中國古代,這種機械運動學,被稱之為“機關消息”,能工巧匠才能做出來,但卻不是一門學科,屬于奇技淫巧之類。 而科學院,已經有了專門的研究,專設了分類。簡易蒸汽機已經研制出來,距離實用當然還有一段相當長的路要走。 象鏈條傳動的自行車、三輪車,盡管沒有橡膠輪胎,可有了帶減震彈簧的車座,具備了實用性,正在推向市場。 和玻璃鏡子一樣,剛推出的自行車、三輪車對于老百姓來說,也屬于奢侈品。 但任何一種商品,從問世到普及,隨著生產工藝的成熟,制造成本的降低,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要經歷相似的過程。 總之,交通工具的增加,道路設施的改善,有力地推動了大明帝國物流運輸業的發展。 從比較高端的四輪馬車、人力三輪車、兩輪自行車,再到咯吱咯吱的獨輪車,社會各階層都有自己在經濟上、生活上適用的。 而為了方便維護道路,專為獨輪車設的石槽路,更是方便了底層百姓。不管是趕集、拉物,還是坐上倆人,獨輪車可比挑扁擔省力多了。 工具的普及,意味著效率的提升,百姓便有了空閑時間能干更多的活計,能收入的更多。 這些改變或者是很小的,但積累起來,則意味著社會財富的增加。 當然,對于趙大寶,以及科學院的研究人員,他們未必能看到這些。或是為了興趣,或是為了出名,或是為了升職,可都提高了他們對研制的熱情。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