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大明之弊-《我真是大昏君》
第(2/3)頁
公堂內(nèi),正主考袁可立、副主考徐光啟面面相覷,神情復(fù)雜,桌上則是一卷黃綾。
好半晌,袁可立苦笑一聲,說道:“圣上心意已決,本官看,還是把題發(fā)下去吧!”
徐光啟也是這樣的判斷,昨晚來送題,今天開題考試,便有不妥,也是來不及更改。
何況,貢院已鎖,他們進(jìn)出不得,連上奏諫勸都做不到。
而展開的黃綾上赫然寫著一段文字,正是“策問”所給的資料。按后世的說法,就是給你一段材料,自擬題目,做一篇議論文。
“今之大明,積弊叢生。一為黨爭誤國,政令不通,效率低下;二為軍隊(duì)廢弛,不修武備;三為財(cái)政日減,國庫入不敷出;四為權(quán)貴官吏寡廉鮮恥,侵吞貪瀆盛行……”
一把將大明的遮羞布扯下來,可謂毫不留情。而這么做的人,卻正是大明的最高統(tǒng)治者——皇帝。
盡管包括東林黨在內(nèi)的官員,以及在野人士,也常常諷議朝政、評(píng)論官吏,要求廉正奉公、振興吏治,革除朝野積弊,反對權(quán)貴貪縱枉法……
但象少年皇帝這么不客氣地揭瘡疤,揭到鮮血淋漓的,還真是很少見。
況且,以皇帝的身份,親筆把大明積弊的第一個(gè)定為“黨爭誤國”,等于釋放了令人極為不安的信號(hào)。
黨爭從萬歷朝開始,東林、浙、齊、楚、宣、昆等黨派林立,你爭我奪,這是誰都清楚的事實(shí)。
但將其與誤國聯(lián)系起來,并列在大明之弊的第一位,這帽子扣得可是不小。
而從黨爭中皇帝的態(tài)度來看,一般都是冷眼旁觀,把握平衡,并不會(huì)直接介入其中。
袁可立不知道少年皇帝要如何插手,是扶一派壓一派,還是手握皇權(quán),掀起驚濤駭浪。
他猶豫半晌,無奈地嘆了口氣,說道:“會(huì)試之后,本官當(dāng)晉見圣上。朝堂動(dòng)蕩,非國家之福?!?
徐光啟眨巴眨巴眼睛,說道:“圣上年少,或是有些操切,但也是急于求治,欲振作國勢。”
相對于袁可立的擔(dān)憂,徐光啟要差上許多。
作為大明官場的“異教徒”,這幫結(jié)黨營私、攻訐異己的“正人君子”可沒少給他苦頭吃。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屯门区|
锡林郭勒盟|
临安市|
秦安县|
水富县|
罗甸县|
百色市|
菏泽市|
内丘县|
波密县|
南康市|
台安县|
扶风县|
郓城县|
麟游县|
满洲里市|
绥江县|
枝江市|
台北市|
大同市|
林州市|
西贡区|
登封市|
社旗县|
循化|
巴南区|
大同市|
新沂市|
民乐县|
庄浪县|
吴旗县|
专栏|
龙井市|
汉寿县|
临安市|
鸡东县|
虞城县|
文水县|
章丘市|
铜鼓县|
浦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