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一曰“經世之學”,即用于經國濟民的“經世實學”; 二曰“實測之學”(亦叫“質測之學”或“格物游藝之學”),即用于探索自然奧秘的自然科學。 當然,這是那個時代對于“實學”的理解,并不全部符合朱由校的思想。 而對朱由校來說,這道題很簡單,就是后世求職時常用的個人簡歷嘛! 你畢業于哪個學校,學的啥專業,有啥特長,要競聘哪個崗位?競聘成功后,你打算怎么干? 限于時代不同,試卷上表達得不是很完全,但大致是這個意思。 不管你是會農耕、精術算、知兵、習水利,還是會蓋房、懂格物……只要不是詩詞歌賦、八股文章,那就算是實體達用之學,能經世致用。 在朱由校看來,中國實學發展史實際上就是“興利除弊”的改革史。 每當國家出現“內憂外患”之時,也就是實學思潮大興的時候。而每一次實學思潮的歷史使命總是“興利除弊”,以達到挽救社會政治危機的目的。 所以,一下子廢除八股取士肯定是不行,那就逐漸改變,以錄取實用人才為主。 只不過,朱由校已經盡量使自己出的題目符合古人的標準,可還是有很多舉子腦洞大開,瞎特么聯想發揮。 “實學”呀,不是東林學派提倡的嘛,主張“知輔行主”,強調從實際出發,注重講實學、辦實事、有實用、求實益。 圣上親出此題,乃是在褒揚東林啊,東林諸賢將要得到大用也! 如果皇宮中的朱由校知道有人胡思亂想,外延到了他這個出題人都遠沒有考慮的范圍,他也只能苦笑無奈,“朕不是那個意思,你們想多啦!” 好在“想多了”的舉子還不算多,寫偏題的更是少。基本上都是老老實實,把自己的“實體達用之學”,以及想在什么崗位上怎么干寫出來。 盧象升思索良久,終于是提筆落字。他自幼喜愛騎射,讀過幾本兵書,又兼有殊力,兵事和武藝上應是所長。 但崇文抑武的風氣很盛,盧象升這般寫,卻是有風險的。何況,這是文舉會試,都是謙謙君子,你卻說你很能打……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