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走私-《貞觀俗人》
第(1/3)頁
傍晚。
涇陽碼頭。
鄭弘績帶著兩個家丁入城,買回了燒鵝和羊肉,挑了兩筐時鮮果蔬,又買了兩壇國公美酒。碼頭邊的船工燒了兩條涇河大鯉魚,幾十個漢子圍在一起,快活的喝酒吃肉,猜拳行令。
旁邊還有好幾個涇陽城里一起帶回來的妓院女子陪著喝酒取樂。
“他娘的,這如今物價貴的驚人,今天就買這么些個東西,往日也就二三千錢的事,如今卻花了十倍不止。要不是咱們常走這段,甚至有錢如今都買不著這些酒肉,尤其是這酒,現在可是都藏著偷賣,只賣老顧客。”鄭弘績喝著酒,對父親鄭元睿說道。
“朝廷沒本事,自然就這樣。一遇點災荒,就禁屠沽,本末倒治。”鄭元睿在隋朝時當過秘書郎,就是旁邊這個現在罵粗口的兒子,也在武德初年當過費縣令,只不過如今爺倆都是無官無職的山野閑人。
大家一邊吃著肉喝著酒,擁著女人猜拳行令,一邊還不時的罵上幾句朝廷無道等等。
正酒酣耳熱,碼頭上突然來了一支隊伍,個個穿著整齊的差役皂袍,人人手里提著槍棒。
當頭一個穿著皂袍腰佩橫刀,冷冷的望著這群有些格格不入,甚至是肆無忌憚的家伙。
一名差役上前高喊,“奉鎮撫司之命,所有關津碼頭的行商、貨物,統統檢查,若有抗拒者,一律拘捕嚴辦!”
碼頭上鄭家這伙人卻并不在意,依然繼續喝酒。
“放心,在這涇陽縣內,咱們家上上下下早喂熟了。”鄭元睿不以為意道。
涇河雖然全長千里,是渭河最大支流,但發源于隴山老龍潭的涇河,卻并不是一條適合通航水運的河流,尤其是涇陽段,全長雖有八十里,可河水流量季節差異太大。
夏秋遇雨暴漲,不能行船。春冬枯水,行不了船。河兩岸地勢平坦,陸上交通便利,因此平時交通主要靠陸上,要往來兩岸,則主要靠擺渡,并沒有橋梁,因為水量無常,修橋不易,擺渡便成最佳方案。
從涇陽縣往長安去,必須得跨越涇河,于是從河西隴右朔方過往長安,涇陽就是必經之站,這涇河碼頭,于是也便十分熱鬧。
有渡口碼頭,便會有渡船,有船工,有船工力夫。
也有了碼頭草市。
鄭弘績倒沒父親那么淡定,雖然經常走這碼頭,也跟縣城里的官吏們熟,可眼下不比平時,更不用說現在碼頭上堆積的那些貨,著實有些不能見人。
“你們要運貨過河?從哪來,往哪去,是什么貨?”
班頭帶著手下過來,大聲吆喝。
“老佐,我們是去岐州的,就是從豳州來的。”鄭弘績站起來,笑著應道。
帶隊的只是個衙役小班頭,被稱聲老佐,還是挺受用的,畢竟衙門里的曹佐雖然只是小吏,但對于他們來說也是敬稱了。
“什么貨?”
“沒啥,就是些木炭?!编嵑肟兇鸬?。
“木炭?”那班頭看了眼那一大堆的貨物,雖然被草簾蓋起,可看著也不太像木炭啊。再說了,也沒聽說從豳州往岐州運木炭的。“岐州沒木炭嗎?”
“老佐,是這樣的,這些炭都是上好的銀炭。”
班頭倒也沒聽他一面之詞,“按上面規定,得抽檢驗貨,讓人找開檢查?!?
這時鄭元睿上前來,“這些上佐,這貨是鄭家的,行個方便?!闭f著,他拿出一塊銀鋌出來,悄悄塞進班頭手里。
班頭低頭瞧了眼,手又摸了摸,最后還拿指甲在上面掐了一下,心里尋思著,這銀鋌起碼五兩,這可是一筆橫財,就算分出點給兄弟,自己拿個大頭,也不得了了。
這樣飛來的橫財平時哪有機會,雖然明擺著對方的貨有問題,但這銀子不要才是傻瓜,管他的貨是什么,更何況,人家還提到了鄭家。
“鄭家,哪個鄭家?”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晴隆县|
左权县|
诸城市|
桐乡市|
随州市|
山西省|
余干县|
宕昌县|
巴东县|
禄丰县|
卓资县|
老河口市|
河曲县|
新乡县|
当雄县|
彝良县|
翁牛特旗|
贵定县|
永和县|
固安县|
射阳县|
宜黄县|
虞城县|
桑植县|
洪湖市|
郸城县|
揭西县|
湖南省|
苍南县|
吕梁市|
龙胜|
蒙自县|
个旧市|
资溪县|
拉孜县|
平舆县|
汽车|
夏河县|
浏阳市|
通渭县|
胶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