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8章 內相-《逍遙小地主》
第(1/3)頁
李逍的建議是充實道這一級,而不再只是個虛設。
要充實道,首先就得設立常備的道級衙門和派駐常設官員。李逍的建議是在道設立三大衙門,即監司和、藩司、帥司,監司的長官即觀察轉運使,主要負責一道的財賦和監察,因此長官的官職為觀察、轉運使,這本來是兩個已有的臨時官職,一般是非常設,臨時差遣。
觀察使主要是考核監察官員,而轉運使則為負責財稅征收和轉運,二職合二為一,那么就掌握了一道的財賦和監察大權。
藩司的長官則是承宣布政使,專管一道的行政、田土、戶籍,溝通督撫各州縣。
帥司的長官則是經略安撫使,經略安撫使掌軍府、軍屯、兵籍、武備等事務。
三司衙門各司其職,分掌監察財賦、民政、軍事,各衙門下又各有繼分的分司衙門,比如觀察轉運使衙門下,還分有專門的漕司衙門,負責財賦轉運,有專門的倉司衙門,負責錢糧存儲,有專門的察司衙門,負責考核監督官員,有專門的刑司衙門,專門負責刑獄訴訟等。
這些衙門,就相當于是過去州里的六曹,只不過加以細分,然后按職能分屬三司衙門。
李逍對道級衙門的設立有一套詳細的說明,李治和武氏都是詳細看過的。
“陛下,臣妾以為已經考慮的很周到了。”
“是嗎?”李治沉吟著道,“但朕以為,三司衙門其實精簡為兩司就夠了,監司和藩司可以合二為一啊。”
“陛下,如此不妥。”武氏勸說道。
道不同于州,天下有近四百州,但道卻只有十七道,尤其是精華之地僅十道,大唐近八成的人口錢糧都集中在這十道之中。這就意味著道一級的權力會很大。
以前朝廷設十道,而不實設道一級衙門和常設官就是考慮到這一點的。
其實在道以前,隋時就已經有行臺這一個州以上的機構,唐初也有行臺,甚至還有大行臺。
一個行臺管轄數州十余州,一個大行臺甚至管轄幾十州,李世民就曾任過陜東道大行臺尚書令之職,幾乎把半個中原都給管了,權力極大。
后來一統天下不久后,朝廷就把大行臺、行臺給廢了。李世民劃分十道,但也沒再設過道一級的常設衙門和官員。
“監司負責考核官員以及財賦轉運,而藩司只負責行政、戶籍等,臣妾覺得這個分工不錯,既避免權柄過大,還能互相平衡。”
一個管官一個管民,管民的不能管錢,管官的卻又不能管民,權力分割之后,二司都不會權柄過大,尾大不掉。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沭县|
门源|
满洲里市|
宣化县|
睢宁县|
达尔|
青川县|
金堂县|
泰兴市|
岢岚县|
平南县|
乌拉特前旗|
嘉定区|
花莲市|
漳平市|
叶城县|
邹平县|
温宿县|
抚松县|
雅安市|
朝阳区|
普格县|
合水县|
广宗县|
枣强县|
响水县|
池州市|
龙川县|
大邑县|
濮阳县|
永新县|
南部县|
西畴县|
内江市|
永城市|
石家庄市|
乐平市|
胶南市|
双鸭山市|
永嘉县|
温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