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范方思生活在星球文明時代,雖然他看過《星球大戰》原著,但真正進入了星球大戰世界,范方思對星際時代文明依舊存在一定的認知偏差。 比如說現在的情況就是常識性認知偏差,按照星球時代文明的認知,物料不足就運輸過來,難道是什么問題嗎? 范方思沉默的思考,究竟是否要堅持在塔圖因建設一條共和國突擊艦的生產線。 畢竟按照紐特和盧恩的說法,一條生產線的成本價格也達到了二十億共和國信用點,每一年的產量還只有兩艘而已。 關鍵是貿易聯盟還虧本運輸物資的情況,范方思不得不慎重考慮。 如此情況下,若堅持建設共和國突擊艦生產線是否真的有必要和有意義? 紐特看著范方思在沉思,他繼續說了起來,“制造宇宙戰艦需要消耗的資源非常多,一般的星球幾乎都無法承擔。以納布為例子,它們獲得了共和國提供的技術支持,他們擁有制造戰艦的技術,超空間驅動器的技術,以及偏導護盾的技術,但它們為什么沒有大規模制造戰艦?” 盧恩接上了話,“納布星的金屬礦產太少,納布星系的金屬資源也比較少,按照我們的估計,整個納布星系的資源綜合在一起,大概可以打造15艘至20艘共和國突擊艦。” 星際文明對資源的需求是星球文明無法想象的程度! 比如說銀河帝國時代的死星I,它的造價是一萬億帝國信用點,幾乎等同于一萬億共和國信用點。 但必須要明白一件事情! 銀河帝國時代制造的死星I,僅僅是制造成本就達到了一萬億帝國信用點,它消耗的資源全部是銀河帝國強制命令獲取的,意味著它的物料成本被忽略不計。 死星I的直徑是120公里,它完全由金屬材料構成,按照范方思了解的情況,它消耗的材料幾乎是一個星系的資源總和! 所以范方思就不明白了,如此強大的超級戰艦就因為所謂的設計漏洞或者設計缺陷,輕輕松松的被干掉了? 那絕對是搞笑! “范先生,我必須說明,將戰艦生產線建立在遠離資源產地的行為非常不妥當。戰艦制造成本中,運輸成本占據了非常大的比例。”紐特提醒著。 盧恩跟上節奏,“以柯靈星為例子,460顆礦產資源星分布在它周圍100光年范圍內,每一噸精煉金屬材料抵達柯靈星的平均成本是12共和國信用點。”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