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由于南方缺乏礦產和發展工業的條件,涌入的資本主要是農業資本,主要的資本,正是來自于密西西比河對岸的中國資本。 密西西河西邊的中國領土上,早就誕生了相當雄厚的一批農業資本,不過最早向美國南方投資的,并不是這些農業資本,因為大量自由黑人、印第安人,在戰爭之后,都成了不安定因素,社會治安十分混亂,混亂的治安顯然不是投資的好場所。 第一批涌入的資本,其實是十分被動的。由于在小石城一帶,發展出來規模可觀的棉紡織工業,以生產南京布、平紋布為主要支柱,棉紗廠和織布廠規模都十分龐大,他們的原料中,除了一部分自產之外,很大一部分其實就是來自密西西比河對岸的美國,來自密西西比州和路易斯安那州。 當地棉紡織業因為這些關系,戰爭的影響,讓聯盟國的棉花生產陷入停頓,這讓這些棉紡織工業原料不足,可是他們跟那些種植園主是有業務聯系的,為了盡快回復原材料供應,一些紡織廠就以預付定金甚至借款的方式,來自支持跟他們關系良好的種植園主。 但社會秩序的動蕩,大量黑人釋放和逃亡,導致勞動力嚴重不足,戰爭中許多種植園主持有的債券也因為金融崩潰,變成廢紙一般,所以盡管得到了一批貸款,可許多種植園主還是破產了。 破產后,他們最有價值的資產,也就是種植園,有的被政府查封,進行拍賣,用來償還債務人,可是在社會秩序混亂,奴隸逃亡的情況下,農業發展很不被看好,即便是底價,依然有大量地產無人肯接手。 為了挽回損失,一部分紡織業資本家咬牙接收了這些土地,有了種植園后,就是想辦法恢復生產,可沒有奴隸。幸好他們是中國人,農業文化深入骨髓,而且沒有使用奴隸的習慣。中國地主習慣的經營方式,是雇傭長工,或者租讓土地。 于是有的地主開始雇傭自由黑人,有的地主則選擇招募佃農。長工制和租佃制開始在聯盟國推廣,并且度過最艱難的兩三年后,開始發揮效果。 事實上,雇傭黑人的成本,比維持奴隸高不了多少,雇傭自由勞動,盡管短期成本看似比持有免費勞動的奴隸要高,但卻不需要支付一筆昂貴的購買奴隸的固定成本,初期投入很低。租佃制就更沒有風險了,土地分成一塊一塊出租給黑人家庭耕種,收取固定的地租,效益不高,但很穩定。 嘗到甜頭之后,大量中國資本開始組團涌入聯盟國,一開始他們尋找那些無人問津的破產土地,后來這些土地都被人瓜分殆盡后,他們又開始成片成片的購買土地。這種抄底一樣的投資,持續了三年,直到地價幾乎恢復到戰前的水平,這才漸漸平息。 這些涌入的商業和農業資本,三年內席卷了南方三分之一的耕地,不過對聯盟國也有很大的好處,大量涌入的投資,成為流入聯盟國經濟體中的一股資金流,這股活水激發了聯盟國的經濟。同時涌入的資本,也重塑了聯盟國的農業經濟,讓聯盟國的支柱產業,棉花種植漸漸恢復。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