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法德開戰之后,中國一些跨國公司迅速跟兩國簽訂了超大訂單,尤其是德國,雖然生產力比法國要強,可法國得到了英國的全力支持,反倒是德國的軍火更加緊缺起來。 兩國武裝的軍隊數量,都超過了本國工業的負荷能力。 法國在兩個月中,動員起了五百萬的總兵力,而德國第一個月,德波聯軍就有五百萬,第二階段動員之后,光是德國就要裝備五百萬人。 這都不是正常狀態,正常狀態下,法軍平時兵力在70萬人左右,受過訓練的國民數量, 總計不超過300萬人。法國的軍事機制分為三級,常備軍,后備役和國民預備役。常備軍士兵服役期三年,之后轉入后備役服役十一年,之后就成為國民預備役的一員,只要國家召喚,就要服役,因為這是人人都需要承擔的責任,這就是義務兵役制。 但由于這套制度開始建立是在普法戰爭之后,僅僅過去了一代人,依然有大量適齡兵源不再預備役中包括,這些人沒有經歷過現役、后備役和國民預備役階段,一直是平民身份,但他們依然有服役的義務。 所以當法國進行總動員之后,動員的只是現役、后備役和國民預備役軍人,這些都是受過軍事訓練,并且曾經長期服役過的士兵,拿上武器,稍加訓練就能進入戰斗。最后進行的動員,則是征調了那些從沒有服役過的兵員,實際上戰斗力是很差的,就是武裝平民,而且是訓練水平有限的武裝平民。盡管有主力部隊的配合,這些武裝平民還是付出了比波蘭軍隊高的多的傷亡比例,而且是在防守作戰的情況下,才打退了波蘭人的進攻。如果讓這支軍隊去進攻,恐怕會在機動中,讓波蘭人分割吃掉。 德國也差不多,平時兵力在70萬人左右,其實法軍就是按照德軍標準建立常備軍的。德國的義務兵役制實施的時間更早,但由于德國統一的時間晚,各地區之間的差異較大,普魯士幾乎是全民皆兵,整個國家的男丁幾乎都有軍事經驗,北德意志地區僅次于普魯士,跟波蘭差不多,但南德地區的巴伐利亞等王國,動員能力就差了一些。但是德國總受訓人口,還是比法國要多一些,法國有近三百萬受訓人口,德國則有四百多萬,加上現役部隊,德國進行動員之后,光是受訓兵力就能達到五百萬人。 可是由于這些年武器技術革新太快,各國都積壓了大量老舊軍火,這些老舊軍火,各國的選擇都差不多,將前裝線膛步槍改成后膛,但只作為訓練之用,打仗用這些武器,會吃敗仗的。 但法德兩國進行了充分動員之后,兩國軍工生產力,甚至整個工業體系,原材料來源,都已經無法滿足需求,法國的軍火缺口至少是兩百萬人的,德國則更多,高達四百萬。 法國自己生產一部分,英國援助一部分,基本上能夠勉強自足,可是德國就不行了。德國建立了兵員動員機制,但這時代各國還沒有高效的工業動員機制,所以即便整個德國工業都動員起來,能夠滿足德國軍隊的裝備供應,可一時半會是動員不起來的。另外,法德兩國都面臨一個原料不足的問題。 法國失去了阿爾薩斯和洛林之后,煤鐵資源本就變得稀缺,煤炭甚至從德國進口,鐵礦則從英國、瑞典進口,平時都需要進口,戰時就更緊缺了,即便擠占民用原料,可戰時供應本就大幅度下降,因為德國沒有能力封鎖法國海岸,但有能力封鎖波羅的海,瑞典的優質鐵礦砂無法輸送到法國,而瑞典鐵礦砂在歐洲是用于軍工生產的最優質原料。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