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這些人類自身的劣根性,讓看起來很美的工團資本發展受阻,債臺高筑,不斷破產。 有一些偏激的工會勢力,希望為工團資本爭取更有利的政策,他們要求政府給予工團資本減稅,理由是工團資本是對工人最好的,但這遭到了商會的強硬反對,士紳勢力也不支持他們,認為這不合理。沒道理因為工人懶惰,管理不良造成的損失,讓官府來買單。 因為這些問題,時不時發生擺工,城市生活越來越有吸引力,但城市秩序,也越來越讓人頭痛。不過一切都能在非暴力的范圍內進行,也說明城市社會開始成熟起來。 只是工團資本、擺工無度,讓中國的工業競爭力開始下降,物美價廉的中國制造再也找不到了。工人工資在一次次擺工中不斷提高,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的工資水平,已經開始成為世界最高工資水平之一,在中國境內,僅次于美洲西岸的月薪30貫,平均月薪高達18貫錢以上。中部地區的工資較低,只有沿海地區的一半不到,西部地區只有三分之一,可是中西部的工業發展并不順利,因為這里依然有麻煩的工會勢力。 這些問題導致大量企業寧可轉移到更容易壓榨勞工的日本、朝鮮甚至越南,主要轉移地區還是日本,日本分為三部勢力之后,各自平穩發展,工業化加快,大量中國資本助推了這里的工業發展。日本人學習的很快,日本工人的維權意識還很薄弱,最重要的是日本人口過剩,這意味著工資低廉,日本人的工資水平只有中國東部沿海的十分之一,兩國間的關稅又很低,這讓許多勞動密集型產業在日本加工后進入中國市場,比中國本地加工更劃算,尤其是一些需要海外原料的產業。 于是棉紡織工業這種最適合轉移的產業,率先大量向日本轉移,中國海外領地,不管是北美還是印度的棉花,都直接運輸到日本,加工成棉紗,甚至直接紡織成棉布后,出口到中國市場,價格還比中國生產的低許多。 這導致大量東部落后產業,很難向內陸地區轉移,而是向國外轉移。 中國中西部地區的產業,主要圍繞加工當地原料上,比如采礦業,農產品加工業等。 如果是西方國家,則會出現大量中西部人口向東部轉移,追求高工資,但中國只會出現大量的流動性勞工,逢年過節的春運現象相應出現了。 維持中西部地區的貿易平衡的,往往是這些勞工匯回去的工資,而不是當地的產業。 而維持中西部地區公共福利的,則主要東部地區的財政劃撥,一個強勢政府的好處,在這個龐大的,發展不平衡的國家體現出來,中央政府可以通過財政傾斜,不斷向中西部輸血,讓中西部至少在教育上能夠維持一定的水平。 中國巨大的產業轉移,讓日本、朝鮮的發展呈現出跳躍性質,中國積累了半個多世紀的資本、知識和經驗,短時間內涌入這兩個體量不在一個級別上的小國,讓他們發展迅猛的同時,也不可避免的快速漢化,兩國懂得說漢語,寫中文的人口極多,甚至都在學校中推廣漢語教學,甚至兩國中最好的學校,是全漢語教學。日本文字在日本叫做假名,中文才被稱之為真名。朝鮮人的官方文件一直都是漢字記錄,他們的精英一直進行漢字教育,現在有條件的富人,都讓子女接受這種中國式的精英教育。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