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美洲畢竟是一個邊緣地帶,美國退出大國競爭行列,對世界格局的影響有限。 世界大格局依然是中英爭霸,而且雙方終于找到了正確的方向,雙方進行了長達十五年的海軍技術競賽之后,技術儲備其實都已經達到了大規模制造鐵甲艦的水平,只是沒有找到正確的技術方向,才沒有貿然向某種技術投注,美國人的試驗證明了,鐵甲艦的未來就是更厚的裝甲和更大的火炮,是旋轉炮臺結合重甲,而不是火炮數量。 于是美國戰爭結束之后,中英雙方的軍備競賽正式開始。 而且因為美國戰爭中北方海軍迅速擴張對英國的刺激,英國人發覺,他們的海軍優勢,不但對中國不構成優勢,甚至連自認為安全底線的大西洋,也不能保證絕對控制,美國這樣規模的工業強國,已經有能力在短短兩三年之內,打造出一支超過英國的海軍艦隊,這實在是太危險了。于是英國開始制定計劃,要讓英國的存量海軍數量,讓其他國家傾盡全力也無法在短期內追上,他們計劃建造和改造240艘新式炮臺旋轉鐵甲艦。 中國制定的造艦計劃則是,英國人造一艘中國就造兩艘。 中英軍備競賽開始之后,其他有野心有能力的國家迅速跟進,歐洲一些國家發現,他們跟英國的差距沒有想象中那么大,既然鐵甲艦的方向已經確定,各國也不缺技術,那么此時迎頭趕上,是有機會在海洋上分享英國的話語權的。 法國人沒興趣進行軍備競賽,有限的軍費都用于維持龐大的陸軍,防備德國或者謀求向德國復仇,但建造一批緊跟時代的鐵甲艦還是十分有必要的,因此法國決定建造和改造80艘鐵甲艦,維持法國歐洲第二海軍的地位。 已經恢復了國力,并在自由經濟下快速發展了十幾年的俄國認為,他們的海軍規模不應該小于法國。 奧地利這幾年國力下降,但主要是因為二元政治機制下的動員能力下降,綜合國力上升的也很快,工業實力、經濟水平依然高于俄國,失去了黑海出海口的奧匈帝國認為,如果還不維持一支有分量的艦隊,奧匈的海洋權益將無從保證,奧匈決定建造60艘鐵甲艦。 意大利自知不是法國的對手,他們將對標的目標放在奧匈帝國身上,認為奧匈帝國在直面意大利的亞得里亞海部署龐大的海軍艦隊,意大利必須有所行動才能保護自己。 就連希臘都決定建造30艘鐵甲艦,維持他們對奧斯曼帝國的海軍優勢。 幾乎歐洲所有工業國家都開始加入了軍備競賽的行列,各國都有自己的定位,德國當然無法免俗。 俾斯麥是不想向海外擴張的,是大勢逼著他一步步只能向海洋擴張,否則他將失去自己的權位。 在航運集團和工業集團的推動下,俾斯麥只得出臺了一項海軍法案,要求德國海軍規模不應該小于法國。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