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波蘭王國領地內,俾斯麥動不了,波蘭跟普魯士組成聯合王國,就好像英國跟愛爾蘭的聯合王國一樣,各自有各自的議會和政府,相對獨立,是同一個王權下的統一。但在普魯士一邊,居住著大量的波蘭人,這些波蘭人受到了最強力的排斥。 德國政府在東部邊境省份,制定了日耳曼化政策,打著抵制德意志帝國東部“波蘭化”的口號,民族主義思維背景下,德國東部有一股所謂的波蘭“滲透”威脅。強制推行日耳曼化的政策,包括行政機構只能使用德語,學校教學只能使用德語和德文,任何官方場合,都不允許說德國之外的其他語言。 這樣的政策,跟德國在阿爾薩斯和洛林推行的政策沒有二致,必然遭到反抗。德國政府對反抗者采取強硬鎮壓措施,甚至驅逐本國波蘭人。短短幾年之內,2.2萬波蘭人以及1萬多名擁有俄國或奧地利國籍的猶太人被趕出德意志帝國的東部省份。他們 當中許多人被驅逐到波蘭王國。但是在這里,這些人甚至很難維持最基本的生計,因為波蘭本身也是一個人口過剩的國家,工業又遠沒有德國那么發達,波蘭人本身就在向美國大量移民。由于移民形成規模,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 波蘭人移民美國的流程十分簡單,只要三個條件,50美元,1個地址,有人接應。波蘭內地的移民,一般花費一周時間折騰到但澤港口,檢查身體健康后才被允許上船。之后先去德國,換乘前往美國的船,順利的話在海上漂泊一兩周抵達紐約。下船還要接受美方的身體檢查,沒有虱子,沒有肺結核、傷寒等疾病的話,就可以獲準入境美國。 一般波蘭猶太人會留在紐約,波蘭人則會前往芝加哥。芝加哥甚至發展成海外最大的波蘭人聚居城市,素小波蘭之稱。除了美國,也有不少波蘭人選擇留在歐洲,去了英法等國定居。但這些受到德國民族統治排擠,移民英法等國的波蘭人,往往是經濟條件較好的階層,他們是技術人才或者商人之類,不需要去美國尋求生計。 俾斯麥的民族政策,也不能說是一種殘酷統治,在這個時代其實十分正常。不止德國在排斥波蘭人、猶太人,其他國家也在排斥德國人。其實跟猶太人一樣,德意志人也是一個在歐洲分布十分廣泛的民族,東到伏爾加河流域,西到法國,南到黑海都有德意志族群生活。也許是因為更加動蕩,或者因為主要聚居在中歐地區,便于向四方遷移,德意志民族在歐洲的分布,比其他民族都要相對廣闊一些。 拿破侖戰爭推動了歐洲的民族主義,之后的戰爭讓傳統的王朝恩怨變成了民族仇恨。民間的排擠,政府的驅逐都不罕見。比如普法戰爭爆發后,8萬名德國人被法國驅逐出境。戰后法國將阿爾薩斯洛林割讓給德國后,13萬不愿受德國人統治的法國人離開了這片曾經屬于法國的領土。在俄國居住的德國人,也在戰爭期間,以及和平時期,不斷逃離民族意識越來越強烈的俄國。這幾年近5萬名生活在伏爾加地區的德國人下決心離開了自己的居住地。凡是新興民族國家出現之地,或是在古老的多民族帝國推行民族政策之時,便存在著民族不融合的危險。 民族主義的沖突是一方面,還有工業化的高速發展,帶來的人口壓力。但最大的原因,還是社會變革時期,造成的舊社會秩序變動,讓許多人失去了傳統的生計,又缺乏在新時代維持生計的能力。 比如德國的農奴制改革,雖然不像英國那樣,嚴重保護貴族,讓貴族瘋狂圈占公共用地,也沒有像法國那樣,將土地均分給農民。而是采用了讓農奴高價向領主贖買土地的方式,有的農民咬牙贖買了小片土地,容克貴族用這些資金投資新興商業,轉化為新貴族,有的地方,農民承受不起贖買土地的代價,只能失去土地,流離失所,要么選擇進城作為無產工人,要么就只能遷移到其他地方尋找讓自己生存的土地。這讓德國不斷對外輸送移民,并超越已經完成工業化的英國,人口增長緩慢的法國,土地廣袤的俄國,成為歐洲第一大人口輸出國,有的地方,德國人甚至整村整村的向美國移民。 以前德國人只能去美國,但美國畢竟是一個英國文化的國家,盡管英國移民越來越少,可歷史形成的英國文化,讓后來的德國移民只能融入英國文化背景下,這就是為什么后世的德裔人口是美國第一大族群,可美國是一個英語國家的原因。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