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茹科夫斯基是一個十分理想的繼任者,盡管年紀也很大了,但他的身份讓他可以得到沙皇的絕對新任,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可以得到舊貴族的新任,還有一方面尤為重要,此人是一個人文主義者,歷來反對軍國主義,他更希望俄國是因為自由和繁榮讓人羨慕,而不是因為強大的武力讓人懼怕。 在斯佩蘭斯基看來,有此人在,俄國還可以安穩的度過幾年,時間將讓俄國學會選擇,就好像流水會讓河道選擇方向一樣,水總是要往下流,國家總是要向前進,方向已經對了,就需要時間來鋪就一條穩固的河道。 斯佩蘭斯基依然在皇村里關注著外界的消息,他最擔心的是沙皇受到外界的影響,做出一些過激的行為,讓本不該再出現的波折出現在俄國。 他沒有等到任何消息,沙皇似乎忘記了舊貴族,遷都莫斯科之后,關于沙皇的報道,除了接見外國使節,出息各種活動外,并沒有太過出閣的舉動。 最重大的行動竟然是破天荒的將皇村賜封給了斯佩蘭斯基,感謝他在為國家服務期間的出色工作。皇村是沙皇的家族產業,斯佩蘭斯基立刻予以拒絕。將文件退了回去,沙皇沒有再提此事,但他的態度已經表明了,通過厚待斯佩蘭斯基的方式,讓那些斯佩蘭斯基提拔起來的官員明白,沙皇并不打算清算。 沙皇甚至很克制的極少出息舊貴族們聚會的場合,也很少跟舊貴族來往,似乎忘記了舊貴族這個階層。 剛剛重新成為俄國首都的莫斯科,很快就熱鬧了起來,各國公使、領事往來不息,俄國的國際地位大大提高。 歐洲的革命勢頭漸漸受到了遏制,除了革命的起源地法國變換了一個共和政府外,其他國家都沒什么改變。普魯士只用了一個月就平息了革命,普魯士國王還是調動軍隊鎮壓了起義者,但卻同意建立起了一個議會。北德意志邦國的代表們在法蘭克福舉行會議,出臺了一份德意志帝國憲法,最終選舉普魯士國王成為一個統一的德意志帝國皇帝,但普魯士國王拒絕接受,主要是不想接受一個被憲法層層限制的皇帝空頭銜,而他卻還要為這個空頭銜,跟那些不能接受的邦國進行戰爭。列強也絕不會同意,至少法國肯定會干涉。 之后法蘭克福會議很快就解散了,各國的代表被各自的邦國召回,不甘心的自由派代表轉移到斯圖加特開會,結果被符騰堡的軍隊驅散。北德意志的革命,就此終結。 奧地利的革命極為曲折,匈牙利組建的國民自衛軍竟然能夠擊敗奧地利帝國的正規軍,之后在俄軍的幫助下,雙方打的也是難分難解。這就是為什么后來是匈牙利跟哈布斯堡王室簽署協議,組成了奧匈帝國,而不是波西米亞跟奧地利王室組成奧波帝國的原因,因為匈牙利人展現出了他們團結的民族和國家形態;不過由于匈牙利民族更團結,也更排外,在匈牙利王國境內的其他民族,因為遭到匈牙利的不公平對待而反對匈牙利人,他們組建了自己的民族軍隊,跟奧地利軍隊聯合作戰。 在奧地利、俄國和境內其他民族的聯合絞殺下,戰斗了三個月之后,匈牙利軍隊宣布投降,他們的領導者詩人裴多菲戰死沙場。 另一方面奧地利跟意大利的戰爭還在繼續,奧軍很輕易就鎮壓了意大利邦國的起義,接著跟撒丁王國的軍隊作戰,繼續勝利,意大利軍隊一如既往的虛弱。 由于跟撒丁王國的戰爭狀態還沒結束,奧地利帝國還不敢開罪俄國,而俄國幫忙鎮壓了奧地利革命之后,沙皇的威望至少在歐洲王室和貴族中變得崇高起來,認為他是歐洲人民的救星。 毋庸置疑,俄國再次成為歐洲的主要強國之一。 因為重新變得重要,加上沙皇重新掌權,各國都需要調整政策,合縱連橫,因此讓莫斯科瞬間變得熱鬧,變得國際化了。 而且許多外國領事都很好奇,為什么這次革命沒有波及到俄國。他們當然知道斯佩蘭斯基做的農奴制改革,不過這次歐洲的革命,更多的已經不是農奴爭取自由,而是城市階層爭取權力的革命。 “俄國缺乏一個市民社會,沒有一個處于政府、家庭及個人之間的,人民可以自由地相互影響,并且建立它們自己獨立的組織的社會環境。俄國社會中三者的關系是扭曲的,沙皇政府是專制的,社會是分裂的,個人是被奴役的,社會因缺乏整體性而加深了對沙皇政府的依賴。” 這個時代的各國領事,往往都是貴族子弟,他們習慣了貴族生活,哪怕身處異國他鄉,也常常聚會,毫不介意的發表個人觀點,有時候很多重要情報就是這樣不小心泄漏的。 一個普魯士代表在聚會上高談闊論。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