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 雨歇了,宛皓若拉著梵香的手,出得艙來,站在船頭,看著十數丈外的崦嵫山。 現在正值人間四月天的光景,半山腰里正好長滿著金黃的油菜花,周邊巉巖之上密密蔓生著叢叢青青的翠竹,掩映在金黃的波浪里,青綠的金黃的,只得這兩種單純的顏色交相輝映,煞是好看。 眼前青山,足踏綠水,頭頂藍天,黃花如海,翠竹如墨,金黃與翠綠之色綿延天際,天地之間便只剩得這濃烈而單純的花語。這花語之中,延伸至山腳,便是聚居于此的世間人家。漫山遍野之中,風吹花搖,如一個巨大的盆景,于這四月天里,藍得讓人眩暈的天空下,與近水碧波,與村落人家相輝映,有籬落疏疏小徑深,樹頭花落未成蔭。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的江南山野小村的情致,是挺好的。 這山野的美,至簡,至純,直抵心靈,在如此大簡大美之地,便如回到了出發時的初心。 山腳及至半山之中,是由十余個依山而建的自然村落,相連成片,聚居于此,形成宛寨,但并非宛家的。一幢幢依山而建的,穿斗式歇山頂結構的吊腳樓鱗次櫛比,錯落有致,遠遠看去,甚是壯觀。這個時候,村寨之中依稀是可以看到穿著宛寨傳統的宛家靛染服飾的村民的身影的。 宛皓若抬手在眼前打了個涼棚,熱切地想看清楚這些相親相近的鄉親與那兒時的玩伴。 清澈平靜的苕水此時依然如十萬年前那樣,穿寨而過,一座座造型獨特的風雨橋,久經了風雨,依然橫跨兩岸,見證了崦嵫山十萬年的四季與歲月。 崦嵫山宛寨中,丹木木質的閣樓灰黑色的青瓦村旁的梯田,現在便真實的出現在梵香與宛皓若二人眼前。 小舟靠岸,宛皓若歡呼一聲,躍起身來,跳上岸邊,回過頭來,對梵香叫道:梵香哥哥,你快上來呀! 好的。梵香笑著應道,牽了大青馬,上得岸來,將漁舟靠泊于一處竹蔭之下。 宛皓若緊緊拉著梵香的手,踏著寨中的青石板,徐徐進入宛寨,言笑嫣然,心中藏不住許多歡喜。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