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流水線的工作,讓她越來越麻木。但是,她依然想要改變自己的現狀,卻又無能為力。 她的枕頭邊,放著一摞成人自考的書籍。但是,永遠都只翻了幾頁。 她太累了,太辛苦了,每天超強度,超負荷的工作,已經透支了她全部的精神和體力。 即便她想要學,卻做不到。 就算她去做了,身邊的每一人也只會告訴她,‘我們不是那塊料,認命吧,這樣打工也沒有什么不好。’ 仿佛,他們不想改變自己,也希望拉著想要改變的人,不要去改變。 一起墮落,才會心安理得。 而她,就在這種環境中苦苦掙扎,越來越孤獨。 三個人看似沒有交集,卻又在羨慕著彼此的現狀。 女白領在喝酒時,跟友人說,‘如果還能回到學生時代真好。’ 大學生在天臺上吶喊,‘學那么多有什么用?到工廠里,做個不用動腦子的流水線工人也挺好的!’ 打工妹站在大廈之下,羨慕的看著光鮮亮麗的白領出入,心里想,‘什么時候,我才能變成她們?’ 短片之中,三個人沒有正面相遇,只有一次擦肩而過。 白領發出那句感嘆的時候,是恰巧看到了從路邊經過,與朋友開朗說笑的女大學生。 女大學生是在一次社會實踐中,經過了打工妹所在的工廠,那天正是發工資的日子,她被工友拖著一起去逛街買買買。 打工妹則是在白領打工的大廈外,看到了她如精英一般,自信的踩著高跟鞋刷卡進入大廈的畫面。 她們來自的家庭,和千千萬萬的家庭一樣,幾乎每一個觀眾,都能從她們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所以,從代入感上,表現力很強,很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 最絕的是,喬蓁構思的這部短片里,一句臺詞都沒有,簡直就是默片。就連最后三個人不同的三種心境,也只是用字幕來表現。 這種極致的安靜,更加體現了‘孤獨’這個主題。 比起前面三人的構思,那種意境更高級了一些。所有構思中,都沒有明確寫出一個‘孤獨’的詞,但是看完之后,就是讓人感覺到那種獨屬于當代青年內心的孤獨感。 那種精神上的孤獨,不斷的侵蝕著他們的一切。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