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6 社稷功士,禍國賊員-《冠冕唐皇》
第(1/3)頁
關中河山百二,以終南為最勝。終南山地在秦嶺北麓、長安城南,自古以來就是京南勝地,文人墨客流連忘返,達官顯貴寓居為樂。
其諸山嶺之間,廣有皇苑觀宇,而在山腰及山腳下的林嶺幽處,也都星羅密布著眾多的別業游園。
士林中人不乏心存隱遁之意,終南山近傍皇城,既不遠離政治中樞,又富有山水意趣,對于一些一時失意而又不失抱負的士人,可以說是最佳的隱居之地。
在這一眾別業當中,有一座游園面積廣闊、規模頗大,在野趣濃郁的籬墻圈定范圍之內,有峰嶺秀出,有溪流潺潺,松柏如濤、楊柳成蔭,有草廬臨泉而設,有華堂依山而立,各自成趣,美不勝收。
這一片園業集群,有一個名號為南山時萃園。如今在野士林當中名氣與影響頗大的時萃館,凡所刊印的詩文美篇,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在這時萃園中創作流傳出來,儼然已經成了在野士流于京南的一個集會中心。
在野人士雖然不如朝堂中那樣班列有序、祿秩分明,但是也有著才情、名望的區別,這從一些長居時萃園的士流住處便能體現出來。
時萃園不禁人員出入,任何人只要有所引薦,都能出入暢游并結廬定居。但一些才情名望未著的年輕后進,只能自使工料錢帛,能夠分給他們的廬舍面積也小。
至于一些早已成就宿名的文壇前輩,則就全無這樣的繁瑣雜事,時萃館會主動邀請他們前來暫居,一應居舍侍奉都是現成的。為了保障他們的起居清靜、不誤構思創作,其住處范圍都被劃定出來、列作禁區,有專人守望,禁止閑雜人等靠近滋擾。
能夠得享如此待遇的時流并不多,諸如宋之問之類既是當世詩文名家,又是時萃館結社首領,才能得遇如此超然。
宋之問也算一個仕途不幸詩途幸的典型,這些年混跡京畿,雖然無遭征辟啟用,但在士林中的才名卻越壯,每有詩文新作便廣受傳頌。其人本就才情不低,近年來詩辭文體越發成熟,儼然已經成為在野失意士人的精神偶像,倒也配得上這樣的贊譽。
往年新歸京畿時,宋之問還有幾分躋身朝堂的熱情與期望,但在連遭人事困擾與阻撓之后,求進之心也逐漸變得淡泊。
隨著時萃館士林影響越來越大,干脆搬離了長安,定居終南山中。雖然沒有權勢任使的威嚴,但每有集會也都應者如云,自成另一種的風光。
這一天清晨,宋之問起床剛剛梳洗完畢,便有客人造訪,乃是他自家兄弟宋之遜。
彼此雖是至親兄弟,但感情卻談不上多深。不同于宋之問已經安于在野的平淡,宋之遜食祿之心仍然深重,甚至不惜求拜到宋之問的文壇宿敵沈佺期門下,因其一手草隸精深而得授鴻臚寺下司主筆之職。
這個主筆根本不是什么正經的官職,甚至不入品階,僅僅只是掌管朝臣喪葬的司儀署下屬撰寫碑文刻錄的事員。
這在宋之問看來,沈佺期給自家兄弟作此卑鄙舉授分明是存心羞辱。但宋之遜卻對此甘之如飴,因為這職事雖然卑微,但卻能夠借喪葬事宜周走于達官門庭混個臉熟,因此并不理會兄長的勸阻,對此甘之如飴。而兄弟間的感情,也因此變得冷淡下來。
宋之遜入舍之后,那缺胯衣袍下擺還有著露水打濕的水漬,明顯是天剛亮便出城入山,應該沒來得及進食早餐。
但宋之問卻只是慢條斯理的享用早餐,根本不提邀自家兄弟共進早餐,用餐過半后才斜眼一瞥,有些不悅道:“既非此門中人,不要常將園外雜塵污我廳堂!”
宋之遜聞言后也并不惱,只是干笑一聲,旋即便開口說道:“東都太皇太后行將不壽,此事阿兄知未?”
宋之問聞言后只是略作頷首,他雖然久處草野,但并不意味著消息就不靈通。太皇太后將要辭世,這也是朝中一樁大事,早有東都的舊友將消息傳遞來。
得知這一消息后,宋之問也是心情復雜。他雖然不是什么政壇強臣,但于此世道之內也不算寂寂無名之流,高宗上元年間進士及第,可以說是親眼見證了太皇太后從后宮一步步走上前臺,以一介女身臨朝享國。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会泽县|
靖州|
沂南县|
湘潭县|
昌平区|
南陵县|
淮南市|
岱山县|
周宁县|
林州市|
青阳县|
南安市|
南通市|
通辽市|
宁海县|
延津县|
抚松县|
新河县|
西盟|
尼勒克县|
临猗县|
恩施市|
玉环县|
玉门市|
名山县|
沭阳县|
崇阳县|
栾城县|
航空|
始兴县|
鄂托克旗|
尼玛县|
双鸭山市|
文安县|
全州县|
江都市|
大埔县|
内丘县|
正镶白旗|
会同县|
清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