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這個時候,侍者端著一碗熱氣騰騰的羹湯來到了楊謙的案幾跟前,小聲地提醒道。 “這是山楂蜜水羹,還請公子享用,以助消食……” “嗯,多謝了,放這里吧。”楊謙內心無比嫌棄,但是臉上只能展示出一個虛偽的禮貌笑容。 特么的才七八分飽,消食什么的,簡直就是在摧殘人性。 “老夫很慶幸,賢侄生于滎陽,長于滎陽,滎陽郡能夠出賢侄這樣才華過人,博學多識。 又愿意憂國憂民,惠及黎庶的俊杰,乃滎陽之福,亦是老夫之福也。” 王唯緩步走到了楊謙跟前,不得不承認,之前對于楊謙的印象只是來源于旁人。 對于這位宦海沉浮數十載的官場老人而言,不少的人都是傳聞得很厲害。可見了面之后,才會知道,見面不如聞名,聲名太盛的人,其實際未必相稱。 反觀這楊謙,讓王唯倒真有一種,聞名不如見面之感,他謙和有度,語言舉止真摯而又親和。 見到自己這位堂堂郡太守,也能夠做到不卑不亢,確如傳聞所言,是一位極難得的心懷天下,心懷慈悲的飽學之士、謙謙君子。 “現如今,老夫這里也沒多少稻米,不過賢侄你放心,既然你有這等大志,老夫身為本郡父母,焉能不支持的道理。” “這樣,你且先回滎澤,老夫今日就去信嶺南,讓他們送十石稻種來,若是再有何需要,你只管來尋老夫便是……” “多謝伯父,若是可以的話,不知能不能聘請兩三位擅種水稻的能者,小侄愿意重金相聘。” “這些事情,老夫來辦,賢侄你博學多聞,乃是少有的俊杰之士,老夫當會助你一臂之力。” 楊謙滿懷感激的朝著王唯深施一禮。有了這位滎陽郡太守幫助,的確會極大的減少自己試種水稻的阻力。 楊謙剛要提出告辭,突然想到了一事,嶺南,不就是以后的兩廣之地嗎?若再往南,那便是交趾。 那里,可是有一種令日后的大宋富庶,百姓得以飽食的稻米:占城稻。 不過楊謙最終忍住了脫口而出的話,相比起來,還是先想辦法在這黃河兩岸先種出稻米更能有說服力。 畢竟占城稻,就連嶺南人怕是都少有知曉,自己沒必要過于高調。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