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校園民謠”這個標簽是被國內音樂人包裝出的概念,在正規的音樂譜系中,民謠是一種獨立的樂種,并不存在校園與非校園之分。 這個‘冷知識’并不影響音樂愛好者們對‘校園民謠’的喜歡和熱愛。 舞臺上的高歌還在唱著《飛到城市的另一邊》,臺下不少對情侶相互看了眼對方,底下相握的手不禁又緊了緊,相顧無言中卻是雙方對于青春的承諾。 畢竟年輕無畏,他們相信時間和距離阻隔不了他們的感情。 校園民謠是什么? 就如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每個人對校園民謠的定義也都不一樣。 重聽校園民謠,有人會發現那些飛揚的青春那些朦朧的愛情那些課桌里的情書等一些久違的東西從打開的記憶閘門里再次出現,穿過十多年鋼筋水泥的城市叢林,越過已經被工作和生活的重壓磨平的棱角,重漫心頭。 臺下的觀眾不止學生群體,校園歌手大賽的現場邀請來了不少校領導和老師,他們在年齡上大多同高歌相仿,對于歌曲的感受也跟學生們不一樣。 學生們從歌聲里聽出了異地戀不舍懷念。 他們卻真的有過那樣一個人,曾經在人生中短暫停留,轉身離開后他(她)卻在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高歌用不加修飾的簡單旋律,沒有造作的純凈歌唱,道出屬于所有人的青春成年人同以往歲月的和解。 “呀你,是自在如風的少年 飛在天地間,比夢還遙遠 你,飛過了流轉的時間 歸來的時候,是否還有青春的容顏” 人會老,聲音會老,但歌里的情感卻不會變。 白衣少年已不再,高歌的歌聲里青春并沒有散場。 臺下的觀眾們一塊兒哼唱著,伴隨著最后一個音符落下,現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這些掌聲是送高歌的。 一曲唱罷,高歌朝現場觀眾鞠躬致意,在大家強烈的不舍和安可聲中走下了舞臺。 沒有安可環節,時間上也不允許,畢竟后面還有要表演的藝人,再多的不舍也只能面對這樣的結果。 “高老師徐老師,辛苦您二位了!”臺下大賽的工作人員接過麥克風后笑著道。 “沒事兒!” 高歌笑了起來,看到女兒乖巧地緊跟在工作人員身邊,朝她招了招手,“怎么了?是不是無聊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