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四十八章 天風姤-《國祚永延》


    第(2/3)頁

    以命令的口吻讓白翳也落座后,他這才開始說起自己父親與這個國家的往事。

    ------------------------(我是分割線)

    七百年前,還是青炎所熟知的戰國時代,七個國家連年戰亂不休,秦國經過長期的韜光養晦慢慢形成一家獨大之勢,可那年舉傾國之力發起攻勢進入趙國時,歷史的軌跡卻是大不相同。

    長平之戰,白起率六十萬萬雄師與趙國大獎廉頗的四十余萬士卒對峙與丹江兩岸,趙軍避而不戰堅守不出,秦軍因糧草不濟士氣其漸漸低迷,而后白起采納下屬的建議在邯鄲散播謠言,說秦軍只懼趙括而不怕廉頗分毫。

    趙孝成王聽信謠言便要臨陣換帥,但趙國上卿藺相如在殿上拼死力諫,又在殿外架起一口油鍋,明言道如果大王當真棄用廉頗,那自己便帶著全家幾十口一起跳進油鍋中。

    見此情形,即使與藺相如政見不合的大臣,也由衷的欽佩其果敢,所有人俱是勸諫趙孝成王希望他收回成命。趙孝成王一直對藺相如信任有加,見其如此死諫便也同意了他的意見,繼續任廉頗為陣前主帥。

    至此,歷史已經被徹底改寫,白起離間之計不成,所以一個月后因糧草不及退走丹江沿岸,廉頗看準秦軍士氣低迷的弱點,率四十萬虎賁傾巢而出,大敗秦國的六十萬大軍,戰后可謂尸骨遍野,頭顱成山,血流成河。

    遭如此大敗,秦國一蹶不振,元氣大傷。趙國趁此良機東征燕、齊,南討魏、韓,一時間天下無出其右,兵鋒所指,披靡難當,最后在魯陽大破秦楚聯軍,而后天下一統,趙孝成王也成為華夏大地第一位皇帝——趙武帝。

    雖然經過幾百年穩定的發展,趙國的經濟與文化得到長足的發展,國力也是蒸蒸日上。但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為天地真理。

    在一統天下的六百年后,幼帝趙哀帝登基,至此外戚干政,宦官弄權,朝野上下是烏煙瘴氣。而此期間,皇后的兄長趙國大將軍鄭之垣因權柄滔天,在地方任命了足足八個藩王,這為趙國的覆滅埋下了禍根。

    待二十年后鄭之恒死去,八大藩王各自擁兵自重,都想做下一任大將軍,又逢趙哀帝昏庸無道常年不思朝政。所以離邯鄲最近的河間王第一個舉起反旗殺向邯鄲。

    河間王的這一舉仿佛是星星之火落在堆積如山的干柴之上,其他七大藩王生怕皇帝落入河間王手中,俱是割地稱霸隨即領兵殺向京城。

    一時間,邯鄲周邊如人間煉獄尸橫遍野,趙哀帝只能統領著少量的兵將固守邯鄲城,每日擔驚受怕的看著幾大藩王爭奪第一個進入邯鄲的名額。

    而當眾王殺得難解難分之時,他們沒有想到,北方胡人氏族趁中原亂作一團竟然傾巢而出,突厥一支出兵十萬南下朔方,勿吉一支出兵十五萬南下居庸關,如風卷殘云之勢將八王敗于鐵蹄之下。

    八王見敵軍勢大,只能領著殘兵敗將返回自己的底盤。趙哀帝也趁兩方戰作一團之時悄悄領著文武大臣和少量兵將逃離了邯鄲,而后,天下遍舉大王旗,趙國名存實亡。

    如蒼天真欲亡趙般,當趙哀帝一行人南逃至東巢湖時,竟然被一股人馬眾多的山賊截殺,盡死于東巢湖畔,無一人生還。

    就在天下大亂之際,皇族一脈的揚州刺史趙崢重豎起趙國的旗幟,頃刻間聚攏了龐大的力量,并且此人文韜武略,短短時間內便穩住了長江下游廣闊的土地,隨后用極其高明的手腕,合縱連橫艱難打下了這半壁江山。

    在趙崢東征西討之時,岐州太守趙擎當機立斷舉家南下投奔趙崢,并且趙國第一馬場在岐州境內,他更是力排眾議,將馬場中所有的戰馬不辭萬里一并帶到趙崢的陣營當中。

    因為趙崢是趙擎的遠房表兄,并且帶來了大量急缺的戰馬,所以很快融入到趙崢的核心圈子當中,因后來又立下赫赫戰功,所以趙崢在金陵稱帝時,后者被晉封為楚王,為南趙開國第一位王爺。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乡县| 梅河口市| 乌什县| 十堰市| 隆回县| 长沙县| 京山县| 靖江市| 灵丘县| 西昌市| 中江县| 南康市| 静乐县| 常德市| 山西省| 宁津县| 昌黎县| 昭觉县| 哈巴河县| 漳浦县| 察雅县| 东丰县| 隆昌县| 邯郸县| 常州市| 福清市| 大渡口区| 阜新市| 精河县| 正蓝旗| 齐齐哈尔市| 宁夏| 临高县| 南溪县| 灵台县| 越西县| 天等县| 隆子县| 永仁县| 安仁县| 浦东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