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慕白到陣前一連三令,道道皆是關于“安撫軍心,堅守不戰,以待時變!” 將士們原以為來了一位能反攻為勝的大帥,卻不曾想是一位只知防守的儒生!本就低落的士氣,此刻更是一落千丈,連續三個月一直堅守不出,奇跡般的竟然只丟失了兩座城池,時間拖的做來越久,戰士看到這樣的情景氣勢逐漸越來越高,斗志也越來越強。 敵國軍隊久攻不下,糧草早已不支,慕白見敵軍兵鋒已挫,已成強弩之末。遂出傾國之兵,一連數月,敵國屢戰屢敗,先前所失城池盡皆收復。后又尊皇命反攻敵國,又三月,一直戰到敵國帝都之下,慕白領軍所到之處,于百姓秋毫未犯,只取敵方軍隊,官員,各地百姓因受嚴重的賦稅和剝削,見他國軍隊到來只取政要,對尋常百姓一無所犯,無不站街而呼,簞食壺漿相迎,“書生大將軍之名”漸漸響徹數十國,他國聞之無不膽寒。 吞并敵國之后,燕國國力益發強盛,慕白回師復命,皇帝率領百官出城十里相迎:卿于國難之際帶棺“死諫”,受命于社稷倒伏之間,救黎民于水火之時,敗敵國于頃刻之間,朕代這天下百姓謝過先生了,遂見那皇帝躬身長拜。 慕白見狀忙單膝跪地:“臣何德何能受陛下如此大禮。” 第二日,皇榜昭告天下:“封慕白為鎮國候,拜太子師。” 又過一年,本因戰事耗損的國力已經恢復過來,加上所收敵國之地帶來的糧食稅賦,已“遠超”當年。 燕國皇帝嘗到甜頭竟然又商議侵占他國,慕白數諫,因顧及鎮國候顏面,皇帝數次收回提議。可時間越久,皇帝的“野心”也益發壯大,心知鎮國候會來進諫,皇帝提前將他調到北方鎮守邊疆,遂后發皇命舉兵兩百萬攻伐鄰近的楚南國,楚南國本就地狹民少,那能防守住如此猛烈的進攻,只數月,楚南國滅。 旁邊數國聽聞那皇帝又在整頓兵馬,已是惶惶不可終日,最終在中山國的提議下,四國暗中結盟。 鎮守北方的慕白聽聞皇帝又有動作,急忙揮師南歸,欲阻止皇帝那已成驕狂之勢的軍隊。可惜當他趕到南方之時,敗報已然傳到。 中山國先連連潰敗誘大軍深入腹地,而后四國每國出百萬之軍,共四百萬軍,前后夾擊燕國軍隊。本就偷襲出其不意,其兵力更是兩倍于燕國,況且守國戰士死志遠在燕國之上,燕國戰敗不過是一無所得,若他們戰敗卻是家國淪喪!其戰力對比可想而知。 此戰連續十四日,敵軍戰損百萬,燕國二百萬精銳只剩三十萬殘軍突圍而出。 燕國皇帝聽聞消息后當場病倒,不醒人事。 數日后醒來問及軍情,當知道鎮國候未等皇命便發軍鎮守南方,皇帝不禁掩面而泣,當年,助他平復社稷之危是那“老書生”,勸他別輕敵犯進也是那“老書生”,此番未接調令而赴險地的,還是那個“老書生”! 他不恨那書生擅自調兵,他只恨自己未聽忠言致使百萬軍隊付之一炬! 數日四國之兵壓至燕國國境,鎮國候領七十萬鎮北軍,三十萬殘軍鎮守城關,整整數十日,敵軍未曾前進絲毫,就這樣兩軍對壘三月有余,當正當燕國百姓,舉國歡慶之時。敵軍不知何時抓了了鎮國侯一家老少三口人,此時他那老妻和一對兒女,已經被押解陣前。 敵軍逼迫慕白投降,“大國不存,焉有小家”,可慕白現在是一國之柱,他身后是千千萬萬的燕國百姓,他今日要是降敵,死的不止是他的家人,死的還有千萬的百姓,燕國的同胞。 敵國連續叫陣三日,慕白忍痛不置一詞,敵軍有三百萬,而他們只有兵馬七十萬,那三十萬殘軍已無絲毫戰力,他現在只能等待燕國國君能盡快調兵馬來支援。 又半月,敵軍連連攻城十余次,被他領兵擊退十余次。終于援兵到了,望著到來的五十萬兵馬,慕白才松了一口氣,要是援兵再不來,他怕燕國軍隊被敵軍活活拖死。 他萬萬沒想到,他等來五十萬援軍擊退敵軍后的,卻迎來的是五百萬盟軍的圍殺,這四個國家怕的,他們又集結了三國之力,只奔燕國而來,這次卻不為攻城略地,只為逼迫燕國交出慕白,交出慕白七國愿簽訂盟約百年不犯燕國疆界一寸土地。 慕白原以為,皇帝會迫于無奈交出他這老朽,可這次他又錯了,燕國國君罕見的硬氣一次,面對“亡國之危”發書昭告:“全國備戰,國可滅,家可亡,不犧牲任何一位臣民”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