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閉上眼。
陣陣笛聲入耳,仿佛見到大海浩淼,萬里無波。遠處潮水緩緩推近,漸近漸快,其后洪濤洶涌,白浪連山。潮水中魚躍鯨浮,海面上風嘯鷗飛,再加上水妖海怪,群魔弄潮,忽而冰山飄至,忽而海如沸,極盡變幻之能事。潮退后水平如鏡,海底卻又是暗流湍急,于無聲處隱伏兇險。
但再一細聽。
碧?;癁樗{天,藍天化為宇宙,宇宙化作諸天。
一重重意境由淺入深,不斷推進。借助海潮般的現象,這一曲將天地大道剖析開來,展現出來。
“宇宙?!?
“天地。”
“大道?!?
陳季川沉浸其中。
早在兩尊‘五星古神’煉成前,他就已經是真仙第四境修為,已經達到真仙巔峰,道行極深。
真仙劃分為四境。
他已經站在巔峰。
真仙自第一境‘感應’而始,掌握第一道真意,初步接觸天地大道,感應天地本真。
如陳季川。
修的就是‘五行真意’。
而后至第二境‘法相’,九重仙光渲染通靈,化為法相。
昔日一元祖師修的是掌天控地的‘帝王法相’。
陳季川至第二境時,修的則是‘五方五帝五靈五行法相’。
俱有合道之能。
而第三境‘參合’,借助法相與天地進一步溝通,將一重真意衍生,掌握更多真意。
陳季川主修‘五行真意’,在這一境界中,衍生出諸如‘水行真意’、‘火行真意’、‘水火真意’、‘風雷真意’、‘風火真意’等等二層真意。
將‘五行真意’掰開揉碎去揣摩,又從其他方面去進一步認知跟闡述。
直到認知周全,闡述周全,‘五行真意’圓滿,法相融于肉身,于是晉升第四境。
而這第四境‘雷劫’。
這又是一個嶄新的境界,是成就古仙前的最后一道門檻。
在這時。
又要跟‘參合境’時反過來,要將‘水行真意’、‘火行真意’、‘水火真意’、‘風雷真意’、‘風火真意’等等衍生、旁證真意,再一次融于‘五行真意’中,收納整合,使得‘五行真意’進一步攀升,在一次次雷劫、在經年累月感悟下,對天地宇宙有更深一層的認知。
最終量變形成質變,一朝‘真意’蛻變,觸及天地規則,觸碰天地權柄,言出法隨,這就是古仙人的境界。
一元祖師、太素祖師等人,包括白燭帝君、清虛大仙等絕巔真仙,苦苦追尋的也正是這一境界。
包括陳季川在內。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道無止盡,始終在追逐,翻過一山,又見一山。以為到了盡頭,古仙觸手可及,實則山后還有山,道路盡頭還在遠方。
在第四境時,更會重復第三境‘參合境’時的過程,對天地有新的認知,對‘真意’有新的認識,得到更多新的闡述,于是又會不由自主的感悟出更多真意,進而又需要融合跟吸收更多的真意,使得‘真意’更加自恰更加圓滿。
沒有止境。
不見盡頭。
因此在第四境時,眾多絕巔真仙都感到絕望。他們渴盼感知更多感悟更多,但又懼怕悟出更多真意,將古仙道路又阻半程。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一次次以為古仙在望,一次次又發現自身認知淺薄,又悟出更多真意。
這樣循環往復。
最終真仙坐蠟。
陳季川此時也正是處在沖擊古仙之境的階段。
原先在參悟兩具仙尸,在煉化兩具仙尸的過程中,他自以為已經悟盡五行,能夠撬動規則。
但直到他開始聆聽這《碧海潮生曲》后,洗滌心靈,大道在心,才發現自己還有太多不足。
在原本已經悟出已經融合的一百一十四道衍生真意外,這一刻居然又有更多真意衍生出來。
水浪真意。
波動真意。
星辰真意。
陰影真意。
……
陳季川不斷感悟,不斷掌握,不斷融合,自覺道行正在攀升,認知面正在拓寬。
但這不是他想要的。
一重又一重真意。
讓陳季川沉浸其中,他一開始有些歡喜,隨后生出不耐煩。
情緒一變。
樂曲就變。
于是再無聲聲悅耳,只剩下心煩意亂。
陳季川修持‘素心咒’,修‘寶塔心持’,心境極為不俗。但在這《碧海潮生曲》下,卻不值一提。
他有心強行往下聽。
但終究心中存有一絲清明,心中一嘆,主動閉了六感。
曲終人散。
大道未成。
……
“一步登天,果然不現實。”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