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而這一段,原本在張步凡想來,這一段應該是這么拍的。 室外和室內實際上是兩個場景,室外是一條斜著的街道,父親,也就是劉天王冒著大雨順著街道一路往下沖,然后沖進樓道。 而室內,則是在攝影棚里搭建起來的一個地下室場景,這樣的話就只需要拿著水泵往里灌水就行,要多少水,達到多高的位置完全可控,也沒必要又是改道路又是改樓的了。 這種想法也是劇組原定的拍攝方法,然而,在文幕野思考良久,并且拉來劉天王、道明叔等幾位老前輩深聊之后,就改成了上面那種方法。 除此之外,主角家里所有東西的擺放也非常的講究,作為一個不止一次兩次被淹的家,一家人對于家里東西的擺放自然會比較講究的,價值高的放在不會被水淹到的高處,價值低的放下面,同時,比較重的不容易被沖走的放下面,比較輕的放上面。 于是,光是一房子的各種家當該怎么擺這件小事,道具組那邊就擺了小一周,里里外外搬進搬出重新布置弄了不下十次。 不是直接擺,而是在一個和那間房子同樣大小的玻璃密室里先擺,每次擺完之后,就開始往里灌水,灌到一定高度,看里面那些東西會變成什么樣子。 也就是說,光那些家具,劇組就準備了十套! 正是因為這種近乎變態的精益求精的態度,讓整個拍攝的速度大幅下降。 然而張步凡卻一點不在意,反而相當的滿意,甚至于直接告訴文幕野,“你們接下來的拍攝也一定要像這樣才行,錢不夠了我再投,更不用管時間,雖然我不贊同像墨鏡王那樣一部電影拍五年的,但是,一部電影為了能夠拍好,拍個半年甚至一年,我覺得沒問題,我也扛得住。” 于是,張步凡夫妻帶著孩子來了香江一趟,給孩子過了個生日之后,《寄生蟲》劇組的拍攝速度就又慢了一點。 當然,也有著急的,比如那幾家“聯合出品方”,還有李耳。 李耳急,也是被另外那幾家出錢的逼的急,其實在這次張步凡來之前,另外幾家出錢的都先后派人來過,對于這么慢的拍攝速度也提出了質疑,都被李耳給按了下來,畢竟餐飲指南才是最大的那個。 按照張步凡的習慣,其實是更愿意自己家獨、立投資拍片的,但是在這個圈子呆久了,總還是要講些所謂的人脈和情分的,這才讓出了一部分份額,給了包括華宜兄弟在內的幾家公司,等于是帶著他們一起賺錢,但這不代表他們就有話事權。 “他們那邊我來處理,你放心,以后不會再有人跑來對你指手畫腳了,你要做的就一件事,給我把劇組按住了,一定要把這部電影完美的拍出來,明白了么?”張步凡如是向李耳說。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