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紀錄片的發行和電影當然是有區別的。 最大的區別,當然是一個在電影院線上映,而另外一個的主要播放平臺主要是電視。 不是說紀錄片上不了院線,但能上院線放映的紀錄片,至少在國內來說那真的是“稀有動物”了,就以17年舉例,那一整年,在總局那邊過審的紀錄片總共有44部,這已經是一個非常少的數量了,而這些紀錄片中,最終進入院線放映的,國內外所有紀錄片加起來,只有9部。 那可是兩年后,而現在,2015年…… 而在電視方面,像央視的9、10套,再比如京城和魔都衛視的紀錄片頻道,又或者教育臺的1套和3套等等,對于紀錄片都有著巨大的需求,而除此之外,其他的各種電視臺也或多或少都需要紀錄片來填充片庫以及日常的播放需要,尤其是今年總局方面還出臺了關于紀錄片播放的一些新的規定,更是讓各大衛視對于紀錄片的需求也多了起來。 除此之外,出口也是國產紀錄片的一大播放取到,由于華人人口眾多,世界各地都有專門的華語電視臺,這些電視臺對于國產紀錄片的需求也同樣不小。 再然后,就是網絡渠道了,隨著網絡越來越發達,各大網絡視頻平臺做的越來越完善,視頻的種類也越來越豐富,紀錄片也成為了非常重要的一環,尤其是最近這幾年來,越來越多優秀的紀錄片的涌現,再加上網絡那不同于電影銀幕和電視的超便捷的傳播方式,也培養出了越來越多愿意看紀錄片的觀眾。 甚至于,有不少紀錄片還創造了網絡平臺播放的記錄,比如國產的“舌尖上的美味”,在電視上播放引發巨大熱度之后,又在網絡上掀起過新的播放熱潮。 再比如sbc,嗯,腐國的那個,雖然喜歡報道各種不實新聞,但是人家在制作紀錄片方面確實厲害,就比如他們三年之后制作的《王朝》,甚至在全球范圍都引發相當程度的熱潮。 這一切的一切都說明了,盡管紀錄片想要上院線,并且在院線實現比較高額的盈利,去和電影拼一槍還很難,但是,就單純說紀錄片,只要制作足夠精良,內容足夠優秀,想要回本甚至于盈利其實并沒有那么難。 有越來越多的人說中華電影進入了好時代,其實不只是電影這樣,對于紀錄片來說,也同樣如此。 關于成立自己的發行部門,這個想法張步凡之前只和張墨說過,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是下個命令,招些人來就可以的,里面牽扯到的事情太多,尤其是電影,但凡射牽扯到要上院線的,就比一般的要麻煩一萬倍。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