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第二,張昭所設想的大明版圖:東起東瀛諸島,南至南洋、大洋洲諸島,南亞大陸,西至亞歐交界線的烏拉爾山脈,囊括整個中亞,西伯利亞,北至北冰洋。 面對如此遼闊的地理面積的“探索”,僅僅依靠明朝官府的力量是不夠的。那只能是一個個的點,最多以鐵路連成線。這時,就需要英國和白頭鷹的那種個人英雄主義的探索模式:個人開拓的土地,歸其個人所有,受國家保護。 而這勢必要給百姓配槍的。 其實,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中國的人口一直都很多。但這其實是一個“假象”。在沒有高產的農作物:土豆、玉米、紅薯之前,明朝人口不足兩億。 明朝人口的巔峰期在晚明,不同的歷史學家給出的人口估算不同。最少的認為明末時只有六千萬,最高的認為1600年(萬歷二十八年)有1.6億人口。 這點人口在同期的大國里面算頂峰。但是,對于那遼闊的版圖夠干什么呢? 尋找那三種高產的農作物,也是張昭關心的問題。 … … 張昭腦海里的念頭一閃而過,此時史琳已經做出決斷,道:“這沒有問題。” 張昭笑一笑,心里略微放松。和王六小姐談的賑濟百姓的話題,此時總算是妥善處理。算是對得起小娘子昨晚給他的稱贊。 張昭喝口茶,說道:“老大人,去年時我曾在御前力陳在九邊建立預備役之事。李閣老因地制宜,允許邊境的縉紳、大族的子弟擔任預備役里的軍官。 然而,我自四月份離京,沿著大同鎮、山西鎮、榆林鎮、固原鎮這一路走來,并未感受到預備役起到作用。基本是名存實亡啊。我打算上書朝廷,陳述此制度的弊端。” 預備役,最大的作用叫做“戰爭動員”。這決定著一個國家的戰爭潛力。 然而,仿照衛所建立的預備役制度,在經過李東陽的修改之后,就張昭目前看來,所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當韃靼騎兵打來時,大明縉紳們并不愿意將族中的子弟征召成軍。 這個動員能力算是廢掉。這主要還是明朝對地方上的掌控能力太弱。地方上的縉紳,掌握著大量的人口、土地。自耕農正在不斷的減少。 他現在不希望于預備役能起什么作用,而是想要百姓之中多一點老兵。像韋州城下這近萬名百姓,在遭遇到韃靼騎兵搶掠時,能作出抵抗。 第(2/3)頁